“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实践是经济特区。全世界超过4000个经济特区,头号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英国《经济学人》如是说。而特区深圳的改革开放探索,肇始于蛇口。
人们常说,深圳曾是一个小渔村,其实这里所说的深圳,代入的却是依山傍海的蛇口。春雷般的改革,从南海边陲小渔村蛇口叱咤先行。中国改革开放开山“第一炮”、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个出口工业区……均在这里诞生。蛇口,是中国改革开放伟业的起点和序章。
四十年风云激荡,昔日那个小渔村,在这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潮流中,已蝶变为拥有40万人口、GDP超过1200亿元的现代化、国际化海滨新城。蛇口,以其沧桑巨变展现了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重温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裂变轨迹、蛇口故事以及蛇口精神,对当下的“改革开放再出发”,别有一番温故知新之韵味。
改革试管 一个小渔村的沧海桑田
从0到1,注定是艰难而曲折的。但也正因这份不易,开拓者们的那份倔强和执着、务实和坚毅才更让人动容,取得的成绩才弥足珍贵。
1978年12月,一个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年月。就在这个月,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宣布:从1979年1月开始,全党的工作重心要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中国改革开放自此全面铺开。
也是此年此月的26日,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乘坐海燕8号交通快艇,从香港招商局中环码头出发,在蛇口公社水产码头靠岸,这段27海里、1小时的航程之后,蛇口悄然登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舞台。
“蛇口,在宝安县(深圳市前身)的南头半岛上,上颚有座山,中间是个湾,看上去就像一条蛇昂着头,张着大口。别被这个名字吓着了,蛇口是个好地方,这里将成为‘中国的夏威夷’。” 袁庚在蛇口开发建设的头几年,经常这样对外推介蛇口。后来袁庚被誉为蛇口之父。
在走马上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之前,时任交通部外事局副局长的袁庚曾去香港调研。其间,他请时任招商局集团办公室副主任梁鸿坤喝早茶,透露出要在内地找一块地方建立一个后勤服务基地或出口加工区的想法。这与中央的政策不谋而合。在中央的部署下,广东省也正在寻找能在广东宝安(深圳市前身)搞一处出口加工区的企业,双方当即一拍即合。
这个改革试验场之所以最终选址蛇口,既因它与香港一衣带水,又因它拥有良好海域,具备建港的良好条件。而工业区创建之初思路也很明确,就是招商引资,建港口、修道路、引进工厂,让外商的货物、设备等能够顺利进出。
然而,当时的蛇口只是一片荒滩野岭。 “袁庚们”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1979年7月,蛇口工业区微波山边炸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开山填海、建港修路开始了,制度革新与观念革新也由此萌芽。
“4分钱改革”是个标志性事件。1979年,蛇口新建一个600米长的顺岸码头。工程起初进展缓慢,虽然使用的是进口的挖土机和翻斗车,但是施工队沿袭了“大锅饭”的工作方式,搞平均主义,工人干劲不足,每人每天只能运二三十车泥。为了提高效率,1979年10月,码头工程率先实行定额超产奖励制度,工人每日工作定额为运送55车泥,完成定额每车奖励2分钱,超过定额的每车奖励4分钱。
蛇口的这项尝试首次冲击了“大锅饭”思想和平均主义,大大激发了劳动者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段码头比原计划提前一个多月竣工。
随后,一场关于分配机制改革的讨论在全国悄悄展开。
1983年,蛇口工业区正式实施收入分配改革,实行基本工资加岗位职务工资加浮动工资的工资改革方案。蛇口的这一经验很快在全国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并成为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助推器。蛇口的“高效率”与当年建设“国贸大厦”“三天一层楼”的壮举一起,构成了全国有名的“深圳速度”。
“四分钱奖金”还催生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一口号。在那个耻于谈钱的年代,蛇口这一铿锵有力的呐喊,迅速传遍神州大地,并最终内化为蛇口以及深圳的城市基因,激发了无限的想象和创造力。
很快,蛇口工业区的港口建起来了,工厂引进来了,全国各地创业者、打工者如潮水般汇聚过来,新中国第一个出口工业区破土而出……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水滴石穿的韧劲,短短数年,建设者们就让蛇口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几年来,客商独资或合资办了74家企业,其中51家已经投产,14家工厂开始盈利。工资水平已超澳门……”1984年,袁庚这样向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汇报蛇口发展情况。
而从1979年到1984年,蛇口进行了分配制度、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工资制度、住房制度等一系列配套改革,短短5年间,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成为探索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道路的排头兵。
后来,人们把蛇口充分发挥自主权,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搞活经济的成功经验称为“蛇口模式”。
“蛇口模式”孵化了一大批具有“蛇口基因”的优秀企业: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南山开发,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企业中集集团……此外,华为、金蝶、南玻等一大批一流的中国企业,也均从蛇口崛起。
产业变迁 从传统工业到新兴服务业
袁庚晚年写了一篇散文《记忆、理想与爱迪生的灯》,文中说:爱迪生最初点亮的白炽灯只带来了8分钟的光明,但是这短暂的8分钟,却宣告了质的飞跃,世界因而很快变得一片辉煌。
这段富有深意的话,其实也是对蛇口在改革开放中独特的历史地位的注解。蛇口创建了一个母本,示范了华夏大地。“蛇口精神”的后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慕先贤。
然而,正如《塔木德》所言,“如果一艘船不知道该驶去哪个港口,那么任何方向吹来的风都不会是顺风。”
1992 年,蛇口工业区在新的行政区划中被并入深圳市南山区,成为区下属的街道。此后,高速发展的蛇口率先迎来了产业升级的大潮。凯达、三洋等诸多制造业工厂逐渐外迁,曾经在蛇口创业、打工的人们也纷纷离开,蛇口街头逢上下班“凯达姐”“三洋妹”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的情景,成为过眼云烟。
传统工业时代的人声鼎沸逐渐沉寂,完成改革探路使命的蛇口,徒留一栋栋人去楼空的厂房,一度就像一艘“找不到方向”的巨轮。
2009年,蛇口工业区启动“再造新蛇口”工程,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大背景下,推动产业升级,重新定义蛇口,其改造目标指向一个全新的商住两宜的世界级城区。
南海意库、蛇口网谷、荔秀文化街区……一座座老厂房和办公楼经过改造之后,焕发出新的青春气息,蛇口工业区也因此从低端制造业基地摇身变为产业创意园区。
焕然一新的蛇口,吸引了大量科技、文化、创意、设计公司前来落户,其中不乏像商汤科技之类的科创板热门潜在标的。截至2017年底,南海意库已入驻169家企业,蛇口网谷入驻企业更是超过600家。
港口也在变化。2016年10月30日,“讯隆壹号”缓缓驶出蛇口客运码头,至此,从1981年正式启用、运营35年的蛇口客运码头送走了最后一班船,蛇口邮轮母港接棒,蛇口正式进入“邮轮旅游时代”。
40年后的今天,曾在蛇口工业区工作了近40年、现为中国改革开放蛇口博物馆顾问的林小静,走在袁庚40年前快艇停靠过的蛇口水产码头,看着来自全球各地的人们在海边栈道上玩耍嬉戏,远处有邮轮正徐徐驶入蛇口邮轮母港,而渔船则在繁忙地卸着货,她仍忍不住会想,不知这样的蛇口,是不是袁庚老人心目中的“中国夏威夷”?
再立潮头 勇担开放新格局探路者
对历史最好的纪念,是创造一段新的历史。
2015年,蛇口再次走到了改革的前沿。这一年,蛇口被纳入广东自贸区,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探路先锋之一;也是在这一年,蛇口工业区吸收合并招商地产,登陆A股市场,霸气地把原招商地产“000024”的代码,改成“001979”,向世人传递出其欲接续始于1979的蛇口传奇的“壮心”。
蛇口开发31年后,与蛇口半岛连接的前海,启动了新一轮改革探路。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金融改革创新、现代服务业税收体制改革……前海凭借国家赋予的比经济特区还特殊的先行先试政策,启动了一系列的先行先试探索。
2015年4月27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挂牌成立,成为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部分。蛇口被纳入新一轮改革探路行列,产业定位是“重点发展网络信息、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与前海区块形成产业联动、优势互补。
成立3年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以开放倒逼改革创新,经济总量迈上千亿能级并持续跃升。据深圳市委常委、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管委会主任田夫介绍,目前,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累计注册企业达17.37万家,今年前三季度,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实现注册企业增加值增长24.7%,进出口总额163.6亿美元、增长56.4%。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效益最好、质量最高的代表性区域之一。
前海管理局数据显示,挂牌3年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已累计推出401项制度创新成果,平均每3天推出一项。在这些成果中,全国首创或领先的达133项,其中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投资贸易便利化、智能通关等改革以及金融跨境创新等5个方面的28项制度创新,在全国复制推广。
潮涌大江,创新无限。2018年金秋时节,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一桥连三地,天堑变通途。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广东正在携手港澳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可以预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宏大叙事中,蛇口具有成为点睛之笔的所有潜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