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一点通系列之十八
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手把手教你识舞弊
本篇与大家分享一个虚构巨额收入、成本、伪造银行回单等系统性财务舞弊的案例。
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丙公司是一家从事产品加工、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于20X1年上市,20X2年被发现财务舞弊嫌疑并被立案调查。调查显示,在IPO阶段,为满足上市要求,丙公司大量虚构业务,舞弊幕后的主要推手——大股东甚至不惜举债,将自有和筹措资金打入企业,完成资金循环。
具体来看,丙公司的舞弊链条为:
1、虚构商品采购。将企业账面的资金打到大股东控制的个人账户,财务报表记录为支付商品采购款。
2、虚构销售收入。伪造合同、出库单等单据虚增销售收入,甚至“不忘”为虚假收入交税。同时,将实际控制的个人账户款项以不同客户回款的名义分笔转回到公司的账户上。为掩盖从个人账户回款的情形,丙公司甚至伪造了大量银行回单。
3、采取成本倒轧确保毛利稳定。由于整个舞弊活动是有计划地进行,财务人员会根据虚增后的各产品销售收入、毛利率及生产消耗率倒算相关成本。
4、利用大股东账外资金输血入企业,填补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及舞弊形成的损耗(如税收等)。
大股东不惜成本地进行系统性财务舞弊,企图获取IPO所带来的资本收益。即使企业成功上市,如果停止舞弊,业绩也将一落千丈。舞弊造假犹如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再无回头之路。
上市后,为维持上市前虚增的业务规模,丙公司继续进行系统性造假。但与IPO阶段不同的是,此时募集资金已到位,丙公司账面上已有充足的资金。所以,舞弊活动又多了一个新目标——将资金打出企业,偿还大股东上市前所借外债。公司采取的手段是通过虚增资产在建工程和预付账款,将资金从企业账户打出。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IPO前,丙公司大量造假,大股东累积大额债务,成功IPO并募集资金后,大股东通过在建工程或预付账款方式将资金汇出以偿还自身债务,在上市公司账面上呈现出在建工程或预付账款的异常增加,最终,丙公司的财务舞弊被监管机构拆穿识破。
三招强化你的“排雷术”
本案例所描述的系统性财务造假,由于其舞弊链条完整,涉及进销存、现金流量各个环节,隐蔽性较强。然而这并不代表就无迹可寻,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发现端倪。
(一)关键指标行业对标
对于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同行业对标,比对竞争对手和同行业其他企业。尤其是在发现“绩优股”时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基于可获取的客观证据开展商业逻辑推理,以判断该企业是否真的可以获取远高于同行的毛利率。
(二)关注异常的在建工程余额及完工进度
在本案例中,丙公司工程项目的完工进度在相邻年度的年报及半年报披露中就存在着显著的矛盾。
通过查看丙公司20X1年年报,20X2年半年报以及20X2年年报中在建工程的附注发现,部分项目的投入金额及完工进度均呈现出“匪夷所思”的走势。比如,A项目的投入金额从20X1年底的人民币1000万上升到20X2年的2000万,但是工程进度却从20X1年的40%下降到20X2年的25%;B项目的投入金额从20X1年的人民币100万上升到20X2年半年报的人民币3100万(完工进度却为40%不变),而到20X2年年报中又下降到人民币100万元(完工进度却又上升至95%)。诸如此类的异常变动,多次出现于在建工程相关信息披露中。
(三)关注大量现金交易情形
在该舞弊案中,涉及大量的现金交易,使得追查资金来源较为困难。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电子支付广泛使用的趋势下,需要警示仍存在大量现金交易的企业,其可能存在隐藏交易轨迹的嫌疑。
启示与思考
在本案例中,虽然大股东费尽心思通过系统性舞弊下了“一盘大棋”,然而终究还是被监管机构识破并受到了相应的处罚。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能从本案例中获得哪些启示呢?
第一,警惕企业“难以置信”的优良表现
作为投资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通过同行业对标等方法,对“好故事”要审慎评估、仔细推敲,关注高于同行业毛利的商业逻辑基础是否站得住脚。同时,还可以关注市场媒体是否有负面信息质疑企业表现以及质疑基础,是否有收到交易所问询函等。
第二,培养阅读公司公告的好习惯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重要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公司公告习惯对于投资者而言非常必要。本案例中,丙公司作为一家大规模资本投入的企业,投资者尤其要注意其年报和公告中所披露的工程信息,对比以前年度和当年的披露项目是否一致、工程进度是否合理,以及新设项目与企业战略发展的一致性等。
(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周臻供稿)
(免责声明:本文仅为投资教育之目的而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深圳证券交易所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对因使用本文引发的损失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