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容会是新三板 高质量发展的契机吗

来源:上海证券报 2019-05-24 06:46:33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上周末,随着又一批在股转系统挂牌的公司退市,留在新三板继续交易的企业跌破了一万家。虽然在本周一有两家公司新挂牌,挂牌公司又回到了一万家,但从发展趋势看,挂牌公司少于一万家是必然的。在某种程度上也许可以说,这是新三板从追求数量上的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标志。

新三板作为场外市场,政策起点比较高,实行的是几乎没有门槛的类注册制,允许各类企业,不管是否盈利,不管有无社会股东,也不管是否需要融资,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并且完成了股份制改造以后,都能来挂牌。也因为这样,股转系统以中关村交易平台为基础开始运转后,一度出现一天内有几十家公司挂牌敲钟的盛况,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新三板公司从开板时的几十家扩张到了上万家,最多时达13000家左右,在世界场外市场中遥遥领先。

然而,尽管市场各界对新三板都寄予了厚望,有关方面也给了相应的政策倾斜,其作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重要一环的地位,随着规模膨胀,问题也很快呈现。由于在投资者准入等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导致入市门槛过高。众多挂牌公司与有限的投资者之间,形成了极大反差。即便实施了做市商制度,也未能有效提高流动性。在很长一段时间,上万家挂牌公司每天交易金额不过六七亿元,部分公司有行无市,一年下来居然没有一笔成交。鉴于这种被动局面,为打破僵局,新三板试行了分层,然而这种立足于原有框架的相对缩容安排,依然没能在改善挂牌股份流动性上发挥明显作用,而以后推出的交易制度改革,更出现了盘后交易规模经常超过盘中交易的尴尬局面。其结果,就是新三板因缺乏流动性而定价能力不足,融资能力低下。一些挂牌公司之所以还能融资,主要是为转板或被收购做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挂牌公司选择主动退市。

有人说挂牌公司数量大减,说明新三板遭遇到了瓶颈,笔者以为是有道理的。但反过来说,如果当年的扩张没有带来新三板的良性发展,市场功能依然严重残缺,那么减少数量,转化模式,探寻高质量发展道路,会不会是一种好的选择呢?一个市场,并非挂牌公司越多越好,关键还看企业质量及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设门槛,实行注册制,实际上是把选择权交给投资者,这种真正市场化的做法,是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流动性不足,市场缺乏足够广度,无法对一个庞大的交易群体发挥作用。在这种情形下,市场化退市政策,也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当然,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还需留下一批具有发展前景、适合新三板运作模式的优势企业,而留住这些企业的前提是,让新三板市场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功能,有合理定价,能实现融资,有稳定而可持续的交易量,价格能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新三板市场有深刻的变革。人们希望,这次挂牌数量下台阶,或能成为新三板高质量发展的契机。

(作者系申万宏源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专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