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微信改变了十多亿人的生活方式——读《微信之父张小龙》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朱玉强 2019-05-25 11:07: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在互联网界内,张小龙堪称传奇人物:他以一人之力缔造的Foxmail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他把濒临下线的QQ邮箱推上了全国第一的宝座;他带队研发的微信更改变了海内外数亿人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么一个创造出轰轰烈烈成绩的人却出奇的低调,很少出现在公众视野里。这大大增强了他的神秘感。由知名传媒人、作家刘志则所着的《微信之父张小龙:我的产品思维与众不同》,终于让国人能走近张小龙,了解他的心路历程,理解他在成功道路上的所思所想。

开发Foxmail,牛刀小试

1997年1月,张小龙经过3个月的奋战开发出了Foxmail邮箱软件。Foxmail迅速成为爆款软件。它轻便灵活、运行稳定,支持多账号用户,可以同时收发多个用户的邮件。Foxmail后来拥有用户多达400万户。金山公司的雷军曾经主动联系张小龙,并且差点收购了Foxmail。Foxmail的成功,一举奠定了张小龙在中国IT界的地位。2000年4月18日,博大公司以1200万元的价钱收购了Foxmail,张小龙也加盟博大并担任副总裁。2005年3月16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腾讯公司突然宣布成功收购Foxmail软件和有关知识产权,张小龙和他的研发团队随之也将全部并入腾讯。马化腾的这次收购,正是看中了Foxmail的知识产权以及张小龙在邮件软件方面的技术,打算提高腾讯在电子邮件方面的服务质量。

张小龙接手QQ邮箱时,QQ邮箱用户尚不足100万,在国内邮箱市场排序在10名以外。即使在腾讯内部,QQ邮箱也不怎么被人重视,甚至都没有专门的负责人。据作者讲,QQ邮箱的功能差到连马化腾自己也不怎么愿意用。仅仅半年后,一款凝聚着张小龙团队希望和心血的邮箱问世了。但是,用户们发现:这款邮箱的功能没有什么亮点,而且每一个操作都特别烦琐,它就像Web上的拖拉机。这款邮箱遭到了用户们的嫌弃甚至谩骂。张小龙做产品开发以来,QQ邮箱让他第一次遭遇失败,QQ邮箱也沦为腾讯边缘化的产品。

内心倔强的张小龙当然不是个轻易服输的人。他经过反思意识到:他们陷入了模仿的怪圈,在研发过程中失去了创新的思想:把以前做Foxmail的客户端思维用在QQ邮箱上,是不正确的。因为客户端思维让他们一门心思都在产品上,只想着把产品做精做好,却忽略了用户的需求,对用户需求理解得很肤浅。悟出了这一点后,张小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一个非常精简的团队,除了后台,也就十个人。这个小团队当时用了一个方法,叫敏捷项目管理,就是一种快速推进项目的方式。QQ邮箱的技术内核被全部推倒重写,张小龙要求小团队重新搭建,而且不能借鉴任何产品。QQ邮箱新的方向是快速、简洁,而内在的逻辑是用户需求。

2006年圣诞节,QQ邮箱活跃用户突破第一个1000万,QQ邮箱的状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008年第二季度,根据艾瑞的第三方数据显示,QQ邮箱用户超过另一国内知名邮箱——网易邮箱。在两年前,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2008年底,QQ邮箱被腾讯内部评为“七星级产品”。张小龙和他的团队因此获得了年度创新奖。

创造微信,在“狼斗”中占了上风

2010年11月20日,张小龙的微信项目正式启动。马化腾给了张小龙1亿元,让他组织人员去做开发。当时,在微信概念出来的时候,共有三个团队在开发。马化腾如此安排,是不想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也与腾讯公司内部“狼斗”的传统有关。一开始,公司内部并不看好张小龙团队,有的人甚至反对开发微信。但在这场“狼斗”中,张小龙不断地争取外界的支持。张小龙的支持者包括腾讯首席技术官张志东。因为和张小龙志同道合,张志东不仅帮他争取QQ关系链和QQ弹窗广告等资源,还和他一起讨论微信产品的缺陷和修改建议。张志东为了方便和微信团队讨论问题,甚至专门组建了一个QQ群。渐渐的,微信研发进度的天平开始向张小龙这边慢慢倾斜。换言之,张小龙在这场“狼斗”中逐渐占了上风。2011年1月21日张小龙团队的产品推出,正式定名为微信。

微信的成功,无疑是张小龙团队自身苦练内功的结果。据作者透露,因为当时微信的处境堪忧,张小龙怀着发布最后一个版本的心情,推出了微信语音版本。可以说,微信语音版的发布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微信的存亡。所幸,语音版让微信在竞争中占据了相对有利的位置,奠定了微信发展的基础。而“附近的人”这个功能的开发则彻底扭转了战局,让微信用户迅速升至1500万。2011年10月,微信发布了3.0版,“摇一摇”这个功能最吸引人的眼球。因为有了“摇一摇”这个功能,微信用户首次突破5000万。到了这时候,已经没有别的同类产品能跟微信相抗衡了。2012年3月29日凌晨4点,马化腾在腾讯微博发帖:“终于,突破1亿!”

成功信条,与众不同的产品思维

张小龙与众不同的产品思维是微信成功的重要原因。

其一,用户价值至上。现在很多公司看中了微信在互联网无可撼动的地位,都想和微信合作。所谓合作,就是用他们的资源来交换微信的一些资源。在面对这样的合作时,张小龙首先会考虑的是:合作是否会对用户有价值,是不是用户所需要的?根据这个考量点,张小龙会直接否决那些没有必要的行为。

其二,商业化于无形。为了不违背用户价值至上的初衷,张小龙的商业化步伐一直迈得非常谨慎。在一次演讲中,他提到了尽可能让微信的商业化存在于无形的观点。像微信朋友圈的广告运行一年后,用户没有感到受打扰,甚至有很多用户期待能看到朋友圈广告。这应该就是张小龙追求的微信“商业化于无形”的具体表现。

其三,完美的生态系统。在一次演讲中,张小龙在提到微信开发平台的理念和方向时说:“我们希望基于微信能搭建一个生态系统,但不是我们把生态系统里的每一块都给做了,简单地说,我们希望建造森林,而不是一座自己的宫殿,我们希望培育一种环境,让所有的动植物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出来。”

其四,“用完即走”的逆向产品思维。在2016年初的微信公开课上,张小龙首次提出“用完即走”是微信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观,并提出微信正在研发“应用号”。2016年9月,“应用号”以“小程序”的名称放出内测的消息,张小龙再次提出小程序是用完即走的产品。张小龙的“用完即走”是一种产品设计理念的传承,即简单、人性化,符合“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奥卡姆剃刀原理。

其五,“去中心化”。张小龙在首次微信公开课PRO版的致辞中就声明,微信希望建立一个“去中心化”的系统。难怪,微信从未推荐过一个“公众号”,从未发布过“小程序”排行榜。

其六,产品功能是多元的,产品定位却是单一的。用张小龙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只做一件事情,一个产品只能有一个定位,或有个主线功能。”对微信的定位,张小龙说:“就是一个工具。”

一个乔布斯的东方信徒

虽然如今张小龙在互联网界已是殿堂级人物,但因为内敛不张扬的个性,他很少接受采访。在仅有的几次访谈中,话题除了产品还是产品,从来不谈他自己。为此,本书作者尽力捕捉张小龙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精选了878条张小龙的饭否日志,让读者能据此一窥张小龙的内心世界。

比如,张小龙是乔布斯的拥趸。他要求他的产品经理必须熟读《乔布斯传》。开发微信时,很多腾讯高层会要求在微信中添加一些东西。张小龙先是耐心解释为什么不能加、为什么不合适,如果对方执意要求这么做,张小龙就会甩出一句“等我离开腾讯你再加吧”。对此,本书作者评价说,受环境制约,能把自己的风格真正融入产品中的互联网人不多,而张小龙却做到了极致。这,也许就是人们称他为乔布斯东方信徒的原因吧?

有人在知乎上问:乔布斯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张小龙答:“纯粹,也能成功!”据本书作者记述,张小龙坚守自己的理念,拒绝让微信与营销公司、广告公司合作。公众平台上线后,为防止微博式的水军泛滥刷屏,他硬性规定每个账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条信息。后来,经马化腾反复劝说,他才同意在朋友圈投放广告。但起初,他坚持要求每次广告费必须在1000万元以上:真能做出高质量广告的商家才能入驻微信平台。

张小龙的一位好友说过:“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App应用,在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如果你也下载尝鲜,可能你会遇到名叫Allen的人,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那么你也许已遇见了张小龙。”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