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被骗

来源:证券时报 2019-09-30 14:22: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缘木求鱼】

心里总被自己琢磨出来的幻象占据着,不但心绪烦乱、庸人自扰,而且,很难不被有心人利用。

木木

据媒体报道,2019年8月29日,上海证大文化创意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证大公司”)实控人戴志康向警方投案自首之后,警方以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对其立案侦查。9月27日,检察机关对戴志康等20余名犯罪嫌疑人依法批准逮捕。

据悉,身入“陷阱”的“证大公司”债权人有2.8万之众,未偿付资金达到百亿量级。目前,上海公安机关已初步追缴现金约2亿元,并已查封、冻结了相关银行账户、房产及股权等财产。虽然公安机关表示,追赃挽损工作仍将全力推进,但从既往类似案件经验看,债权人遭受巨大投资损失,几乎毫无悬念。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戴志康等“做局者”固然罪责严重,但2.8万债权人当初的“投资”,恐怕也问题不小。审视类似案件,不难发现一个规律,“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要想实施成功,一个关键就是“做局者”必以厚利为饵,先给投资者画一个“大饼”,但“大饼”里藏了“鱼钩”,一旦“上钩”,“被钓者”几乎无法全身而退。

类似这样的“局”,实在是太多了,如果硬要找一些不同之处的话,大概也就是“饼”的形状、大小、厚薄、香臭、投喂方式有所差异吧。

按说,如此了无新意的“局”,应该不会有人再上当,但很不幸,上当的总是大有人在。这就比较让人奇怪。如果按照基本逻辑推算,大约也只能得出如下一些揣测:“鱼钩”是旧的,但“鱼”总是新“鱼”,没经验,着了道儿,也不奇怪;或者,“鱼”还是老“鱼”,但记性只有7秒,上次的伤疤一好,马上什么都不记得;抑或是条“狡猾”的老“鱼”,面对香喷喷的“大饼”,逡巡再三、盘算再三,还是忍不住要赌一把。

站在这几条“鱼”的角度看,被做出来的这个“局”,当然也就有了现实合理性。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存在即合理”的现实性基础是结结实实地存在的。或许,这结论就比较“冷酷”,但现实就是如此,没有“鱼”,哪儿会有“鱼钩”、“鱼饵”以及“垂钓人”呢?就此而言,“局”总是能一出出地做下去,被骗的人似乎责任更大些。

想驳倒这个结论,大约也很难,因此,索性也就别“烧脑”瞎琢磨。其实,被骗者也用不着不好意思,“大饼”很香,谁看见,在生物本能的支配下,口水总是要咽几口的;导致不同结局的根本,是脑子被本能控制,还是能及时听从逻辑的指引。如果心里总能时时惦记着点儿“逻辑”这个东西,再惦记着点儿自己的幸运指数总约略等同于大众水平,大概就不太容易身陷泥淖、难以自拔了。

也是,环顾天下,收益率超过银行存款利息几倍、十数倍、甚至数十倍的项目,还真是很难找;即使好不容易不知从哪里冒出一个来,又怎么会偏偏砸在你的脑袋上?时刻惦记着这个逻辑,骗子估计就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古人说,“心为物役”,难成正果。这大约是不错的。心里总被自己琢磨出来的幻象占据着,不但心绪烦乱、庸人自扰,而且,很难不被有心人利用。因为内心的弱点被人利用了,有了损失,首要的还是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如果总是把责任推到骗子身上,还喊打喊杀的,有这样的心境,就绝难有自省能力的自然生发。自省力缺失,继续被人骗下去,是大概率的事情。

媒体上总有报道,被骗者不听旁观者的劝阻甚至强力阻拦,非要哭着喊着给骗子“打钱”不可,旁观者看了,就难免心生“宿命”的困惑,似乎,在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些人总被骗,就是命中注定、非人力可更改的事情。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