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适区 主动变革抢占行业头部区域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郭新志 2019-10-10 10:27:5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谁能先发现客户的需求,谁才能抢占先机。”在运达科技实控人、董事长何鸿云看来,轨道交通行业是国家投资的重点,未来市场机会多,竞争对手也会日益增加,谁能主动跳出舒适区,围绕客户需求主动变革,谁才能成为行业的头部公司。

何鸿云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公司会将主营业务创新聚焦到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上,围绕产业链进行扩张,积极布局行业的头部区域。

实施专业化转型

近20年来,运达从最初注册资本仅100万元的校办企业,一步步发展成总资产18亿元的上市公司,背后经历了很多艰辛。“我们是一个细分行业的龙头公司,整体上还是一个小个头,但这两年正在主动改革、实施专业化转型。”何鸿云说,公司上市的那几年,正好遭遇IPO暂停,在当时的审核条件下,公司将短期效益作为了重点,内部的业务体系建设稍显欠缺。近两年,受行业政策变化影响,轨交全行业受到波及,公司主动对组织架构和激励机制进行了调整,弥补短板。

在何鸿云看来,运达科技实现未来战略的重点在于真正贴近客户,并把长期必备、可以共享的能力专业化与平台化,以此提高在客户/市场上的口碑以及人员发展速度与专业能力。“基于这样的目标与前提,我们必须让公司的组织架构支持这样的方向。因此,我们将着力推进组织架构的尽快调整以适应公司业务战略的转变。”他说,这种变动可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为了运达能够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必须坚定前行。

2018年底,运达科技开始着手对公司组织架构进行梳理调整,并在2019年初将原按产品种类划分的事业部调整为按轨道交通客户类别划分的国铁业务群和城轨业务群。

“一方面,公司过去销售端和产品端有些脱节,分了很多产品线,但销售部分与产品部门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资源共享,这样就不能很好地贴近用户。”何鸿云说,轨交行业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除了几家大的国企外,市场上有大量的小公司做配套,他们在每个细分领域都做得很优秀,“小批量、多品种”是这类企业的产品特质。虽然他们机制灵活、贴近市场,但局限于一个细分领域,跨专业难度大,发展有天花板。大公司跨专业、跨领域发展,如果每一条线都单独做一套销售、产品体系,那么机构会变得越来越臃肿、效率很难保证,公司这样调整的目的就是打通销售与产品的割裂,共享资源,提高效率,更好地贴近客户。

但这样的改革并非每个人都能理解。2018年以前,何鸿云很少采取写信的方式跟员工交流,但仅仅2018年,他就先后给员工写了五封亲笔信,与员工沟通公司价值观及公司变革理念。

重点发展三大业务

尽管新中国成立后的铁路历史可以追溯到1952年,但铁路列车驾驶仿真器早期在国内是空白。1989年,运达就开始在列车驾驶仿真领域进行尝试,通过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研制出第一套铁路列车驾驶仿真器——SS4型列车驾驶仿真器,拉开了列车驾驶仿真器国产化的序幕。彼时,在西南交通大学机辆所任助教、讲师的何鸿云也一头扎进了列车驾驶仿真器的研发之中。

从1992年开始,运达科技研制的机车模拟装置陆续在各培训学校、车辆厂和机务段售出,机型范围覆盖DF4、SS1、SS3、SS4等型号的电力机车。采用大屏幕代替了电视机,并在投影电视屏幕上迭加汽车等障碍物和雨、雪等天气情况,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仿真的早期探索。

为了向国际先进水平看齐,运达科技于2002年启动了全功能高端驾驶仿真器的研制工作,并于2004年成功研制出第四代列车驾驶仿真器,形成了符合列车司机职业技能成长规律的完整、成熟的列车司机实作培训解决方案。

至此,公司成为中国轨道交通运营仿真培训系统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目前,运达科技主要产品包括轨道交通智慧培训系统解决方案、车辆段专业集成系统解决方案、牵引与网络控制系统、列车智能运维系统、再生制动能馈系统、牵引供电设备、智能仓储设备等轨道交通相关产品。

“过去我们更关注的是单一的设备,但行业特征决定了单一设备是有发展天花板的,所以我们自2017年开始逐步向系统扩展,贴近客户,并进行组织架构调整和业务调整。”何鸿云说,其中一个重要的业务转型方向就是智能运维业务。他认为,很多人较多关注铁路新线路的投资和建设情况,但忽视了现有线路的巨大市场空间,铁路后市场发展空间很大。以地铁为例,中国诸多城市修建了大量的地铁,未来运维这一领域的机会很多。

2018年9月6日,运达科技联手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发展基金(有限合伙)成立了广州运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经过近一年时间的研发,该公司开发的地铁列车智能运维系统已近尾声,相关产品正在实测完善中,最快将于今年年底推出。

他说,未来运达科技将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三大核心业务,并形成以轨道交通机车车辆设备制造与智能系统、牵引供电设备制造与系统、货物运输专业设备与系统为代表的轨道交通产业布局。

围绕产业链扩张

截至6月30日,运达科技在手订单约13.32亿元,创历史新高,运达科技改革的效果正在慢慢凸显。

“2018年是公司业绩的低点,2019年大概率是公司业绩的拐点。”何鸿云说,此前阻碍行业发展的因素已经消除,轨交行业亦步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公司的很多订单收入将在今年四季度确认。

“很多人对我们、对行业还是不太了解,其实并购的风险很大。”何鸿云说,这种风险其实与行业的关系不大,更多是业务模式决定的,很多产品都是定制化的,很多并购案例里甚至有无法磨合乃至产生冲突的情况。

不仅如此,轨交行业很多配套商限于企业规模,他们往往重技术轻管理,合规性上无法满足上市公司治理的要求。正因如此,如果由上市公司直接去并购,风险就非常大。

“运达科技是在中国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特殊历史阶段孕育出来的公司,随着中国轨道交通行业从规模世界第一向内涵世界第一的发展,运达科技也应该在产品、技术、经营理念等方面不断提升,努力成为行业一流的企业。”何鸿云说,未来国铁及城轨的快速发展将为轨道交通智能系统带来更多市场机会,公司会将主营业务创新聚焦到整体解决方案与服务上,通过加大产品开发投入和必要的战略合作、围绕产业链进行扩张,积极布局行业的头部区域。同时,公司也会持续改善内部管理,以客户为中心,以项目管理为核心,力争提升经营业绩。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运达科技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