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CPI同比涨幅升至3%
分析人士:物价短期结构性上涨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
受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推动,9月CPI同比涨幅攀升至3%,创下近6年以来新高。不过,1至9月平均CPI上涨2.5%,涨幅仍低于今年全年3%的通胀控制目标。分析人士指出,目前核心CPI维持在较低水平,物价结构性上涨并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太多掣肘。
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数据显示,9月份,CPI 同比上涨3%,涨幅较8月份上升0.2个百分点,为2013年11月以来新高。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对上证报记者说:“CPI上涨的主要原因仍然是猪肉价格快速上升。预计猪肉价格上涨势头仍将延续,对CPI带来扰动,但全年CPI平均涨幅将低于3%。”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9月份,食品中,猪肉供应偏紧,价格环比继续上涨19.7%,涨幅比上月回落3.4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5个百分点。从同比来看,猪肉价格上涨69.3%,涨幅扩大22.6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1.65个百分点。
因供应趋紧,下半年以来,猪肉价格持续上涨。近期国家及地方多措并举稳定猪肉市场供给,大批储备肉投入市场,加大了猪肉进口,大力度鼓励生猪养殖,将有助于促进猪肉供需平衡。
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发布的高频监测数据都显示,10月中旬以来,猪肉价格涨势趋缓。农业农村部总畜牧师马有祥日前指出,今年年底前生猪产能将探底趋稳。猪肉市场已经逐步稳定,当前生猪生产恢复进入了关键时期。
尽管CPI月度涨幅触及3%,但1至9月平均CPI上涨2.5%,涨幅仍低于今年3%的通胀控制目标,且9月份扣除食品和能源后的核心CPI仍维持在1.5%的低位,通胀表现平稳。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CPI在四季度“破3”概率仍高,但本轮CPI的上行主要是由猪价上涨带来的结构性通胀,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通胀水平仍然处在低位,物价短期结构性上涨对年内货币政策的掣肘有限,政策层无需为稳定物价进行刻意调整。
统计局数据还显示,9月份,PPI同比下降1.2%,降幅继续扩大,为连续三个月维持负增长,表明实体经济面临需求放缓压力。而CPI中非食品价格进一步下降,也印证了这一点。
章俊认为,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若供需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善,工业品价格短期内并不具备回升的基础,PPI进一步走低的可能性较高。
不过,9月份PPI环比已经止跌回升,最近4个月以来首次回归正增长。在连平看来,随着稳增长扩内需政策逐渐见效,将促进企业生产适度改善,PPI持续下行趋势将得到缓解。
他同时强调,未来需要宏观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扩大有效需求,降低实际市场利率水平,确保经济平稳运行。与此同时,还需要防范结构性物价上涨,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有效解决猪肉供需结构问题,比如,鼓励生猪养殖、加大储备肉投放和猪肉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