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邓雄鹰
大数据时代,优质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数据即生产力”浪潮之下,数据治理越来越受到金融机构和监管重视。
近日,银保监会启动了监管数据质量专项治理工作,重点关注监管数据及相关源头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方面,其中将真实性放在了首要位置。
今年5月,包括六大行在内的八家银行因监管标准化数据(EAST)系统的数据质量及数据报送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合计被罚金额1770万元。这也是银保监会首次对银行EAST数据报送开具罚单。
优质数据有助于金融机构提升服务能力,挖掘新动能,提高经营管理质效。近年来,金融机构在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客户数据、交易数据、外部数据等海量数据。数据已经成为金融行业的重要资产和核心竞争力,但数据质量仍存在较多问题。
一方面,金融机构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欠缺,时效性和适应性不足;另一方面,部分机构违规经营导致的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时有出现,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长期成为监管难点。
有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银保监会系统共对保险行业开出470张监管处罚罚单,总金额达7254.16万元,涉及140家保险机构。处罚事项中,不少涉及提供及编制虚假报告、文件资料以及虚假列支费用等情况。
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和数据真实性问题一直维持严监管态势,同时加强了对金融机构数据质量的引导和监管。早在2018年5月,银保监会就发布《银行业金融机构数据治理指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充分发挥数据价值。
除了数据本身,数据产生过程也需要引起重视。数据的采集流程决定了金融机构在其中可发挥的能动性。
记者曾对2019年车险手续费、佣金支出情况进行统计和调查,结果发现,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不仅出现在”手续费及佣金“科目,其他业务成本、业务及管理费,甚至在赔付支出等类目中,广告费、推广费、服务费都可能有手续费及佣金的身影。出现这种情况既是行业车险费率改革行至深水区的必然现象,也有财险公司车险业务“有保费无客户”的无奈,以及市场强规模导向的不理性刺激,更有产品同质化严重、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以及考核机制缺陷等核心问题。
如果说优质数据是竞争力,真实性和准确性无疑应当是基础和核心价值。实现数据真实性需要多方努力,市场经营格局、市场发展阶段、金融机构本身的价值导向,以及监管科学引导都与金融机构能否坚持合规经营并且维持数据真实性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