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徐涛
无论是遵从理论的方向性要求,还是因应目前内外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中国资本市场的注册制改革,今年都将迈出较大的步伐。
毋庸讳言,注册制,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敏感点”。其实,让广大投资者敏感的,并非相伴注册制而来的股票供应的增加,而是对劣质公司的担心。投资者的这个关切点不得到彻底解决,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行并取得最终成功,就很难得到根本性保证。
要解决投资者的这个关切点,须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真实且充分的信息披露;二是足够认真严谨、罪罚匹配的制度安排。前者可以解决底质低劣公司的甄别问题,根据充分披露的信息,投资者基于自身综合认知能力,可以作出自己的投资判断,进而用价格、进退,行使自己的“投票权”;后者则能对上市意图低劣者产生足够的吓阻,即使有怀抱侥幸“闯关”一试的,也足以对其施以再难翻身的惩罚,同时也起到警醒他人的作用。
这两点缺一不可,且互为支撑。经过市场内外多年的持续努力,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得到长足进步,尤其在信息技术、新媒体形式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多层次的信息披露生态体系逐步形成;投资者依据多渠道、多维度获取上市公司信息并作出合适的投资决定,日益成为可能。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需要大力推进的是惩戒制度的全面完善,这一点不取得实质性进步,注册制改革的全面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功能的充分发挥,很难有让人放心的保证。
全国两会正在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深交所理事长王建军又一次提出议案——加快修改刑法,将欺诈发行罪调整纳入“金融诈骗罪”范畴,将最高刑提至无期徒刑。这已是王建军第三次力推严惩欺诈发行。平心而论,无论是从天理人情、还是法理逻辑的角度观察,欺诈发行与金融诈骗、甚至盗窃罪,实在没什么本质区别,但囿于现有法律的局限性,前者的犯罪成本大大低于后两者,在实际操作中,起不到丝毫吓阻作用,一些宵小的犯罪冲动,很难得到根本性抑制。
中国资本市场走到今天,这样的罚则——底层性质的制度安排,不但不能满足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行的客观要求,也很难为市场的系统安全保驾护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罪罚匹配的制度安排,是资本市场一系列规矩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这一部分规矩,整个市场很难安心地往前发展,诸多改革、创新举措,也很难推进。就此而言,这部分规矩的建立,应该提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