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合作,上海新加坡有哪些机会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潘晟 2020-06-22 09:21:1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长期以来,中国上海和新加坡在经济领域合作紧密。经济领域的广泛合作为沪新两地在金融领域的合作打下了基础。双方在金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2020年是中国和新加坡建立双边关系30周年,金融合作一直是双边关系中的亮点。”6月18日,在陆家嘴论坛全体大会二“加强沪新金融合作——伙伴城市专场·新加坡”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行长孟文能指出,沪新金融合作目前取得了良好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离岸人民币市场壮大,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有所加强,金融机构在双方市场中的发展有了更多机会。

沪新合作可优势互补

“双方各有优势,在推动金融中心的建设、升级和转型进程中,双方可以对接各自优势,交流协作,共享资源。”

交通银行董事长任德奇在会上表示,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加强沪新金融合作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作为长三角的龙头,上海在国家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承担重要的使命。同时,作为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市场主体,需求是海量的。但目前还有一些痛点,如经营产品服务创新的精准匹配度不够。而新加坡的比较优势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相关软环境和国际接轨、运营全球资金方面经验丰富。沪新金融深化合作既能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也会为双方共同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能级提供新的契机。”任德奇表示。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杨表示,沪新金融合作有广阔前景。上海和新加坡都是开放型经济的受益者,面对疫情,沪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更密切的合作。“沪新在服务‘一带一路’、要素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科技等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发展前景,未来可以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加快发展人民币的离岸业务,提升双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投融资综合服务功能。”郑杨称。

“新加坡和上海都是亚洲区域贸易、资本和投资流动的重要门户,是亚洲最为主要的两个金融中心。”华侨永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兼首席执行官王克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新加坡和上海正在“一带一路”项目融资、互联互通,以及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发展等层面加强合作。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和基础设施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也承载着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作用。随着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在全球尤其是亚太地区影响力日益加大,上海金融中心的优势更加明显。而新加坡是全球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在国际金融、贸易融资、海事金融、保险和财务运作方面拥有领先地位,也是全球第四大外汇交易中心。同时也是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是进军东盟市场的主要门户,也是东盟地区40%金融科技公司所在地。”大华银行(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符懋赞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未来的发展定位,沪新有所区别。上海要建立全球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而新加坡金融中心转型策略是建设领先的国际财富管理枢纽、基金管理和落户的亚洲枢纽、亚洲时区的全球外汇价格发现和流动中心。”符懋赞表示,双方各有优势,在推动金融中心的建设、升级和转型进程中,双方可以对接各自优势,交流协作,共享资源。

金融机构强化合作

“这次疫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都不处于孤岛,必须抱着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心态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进人民的福祉。”

进一步加强沪新金融合作,金融机构的作用毋庸置疑。

符懋赞指出,新加坡是进入东盟市场的主要门户,在2018年与上海贸易额就已达135亿美元,占新中贸易总额的13.6%。随着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加深,今年一季度,东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东盟各国在疫情后逐步复工复产,相信新加坡和上海之间的经贸业务往来将更加频繁。因此,银行应该发挥金融穿针引线的作用,服务其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这次疫情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都不处于孤岛,必须抱着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心态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增进人民的福祉。这是中新两国的共识,也是努力方向。今年是中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三十周年。俗话说,三十而立,我们相信两国彼此的经济融合将更为紧密,在此大方向下,上海和新加坡的合作必将向纵深发展。作为总部位于上海且扎根中国三十余年的一家新加坡的银行,我们也将在推动上海和新加坡金融中心建设、互联互通上做出应有的贡献。”符懋赞如是说。

“大中华区市场是华侨银行最核心的市场之一,上海作为大中华区最为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是华侨银行关注的重中之重。”王克称,华侨银行将加大投入,进一步扩展和中资银行的合作,特别将在境内外的联合贷款及联合金融服务、跨境供应链金融服务(包括对跨境电商提供的金融服务)、金融科技的研发和应用、更密切的人员交流和沟通等四个方面加强合作。

“上海国际中心建设的再出发以及沪新金融合作,为金融机构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任德奇表示,作为交通银行来讲,将重点聚焦在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赋能、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支持,助力沪新金融机构合作迈上新台阶,促进双方实现资金、产品、资产以及人才的有效对接。

郑杨表示,浦发银行在新加坡业务的发展成效显著。过去3年,浦发银行新加坡分行业务范围持续扩展,已从内保外贷、跨境直投、银团贷款传统业务,逐步扩大到各类贸易融资、境外并购贷款、债券自营投资和承销、外汇和利率衍生品服务等结构性定制化金融服务。下一步,浦发银行将积极作为,主动连接服务好两个市场,希望在中国金融管理部门和新加坡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积极与星展、大华、华侨银行等新加坡先进同业加强合作,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延伸服务的渠道,共同服务好沪新两地众多的客户。

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大有可为

“下一步,双方可以重点围绕着拓展要素市场的广度深度,促进投资者国际化;在多元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是金融合作的重头戏。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于2019年1月实施,陆家嘴论坛已连续两届设立伙伴城市专场,去年的主题为“加强中英金融合作”。

2019年6月17日,距离去年陆家嘴论坛结束仅几天,中国证监会和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即发布沪伦通联合公告,标志着中英合作的重要成果——沪伦通正式启动,华泰证券成为沪伦通的首个尝鲜者。

一年后,伦敦时间6月17日上午9时,在今年陆家嘴论坛召开的前两天,中国太保沪伦通全球存托凭证(GDR)于伦敦证券交易所沪伦通板块正式挂牌交易,中国太保由此成为第一家在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中国保险企业。

“目前有沪港通、债券通,我觉得可以建立起新加坡-上海的债券通。此前债券通的协议和合作建立起来的经验可以加以应用,也可允许一些新增创新,如回购产品等。”星展银行首席执行官Piyush GUPTA(高博德)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任德奇指出,新加坡的上市公司中,超过三分之一是外国公司,其中,赴新加坡上市的中国公司占比也超过三分之一,这说明了双方优势互补的空间还比较大。下一步,双方可以重点围绕着拓展要素市场的广度深度,促进投资者国际化;在多元化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三角互动方面进行新探索。

“进一步深化中新资本市场的合作,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首先,可共同研发开发新品种,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同时,支持有序扩大商品期货市场的开放。”华略智库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嘉旭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其次,共同打造新工具,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互联互通的示范项目规划,设计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精准高效提供金融服务。第三,健全新机制,推进中新资本市场的务实合作。借助新平台,推动陆海新通道建设。”

“此外,医疗健康行业已发展成为新交所的特色板块。未来上海与新加坡应加强医疗健康企业在上市融资等方面的合作。”张嘉旭称。

张嘉旭进一步指出,新加坡交易所是2019年全球最大的房地产投资信托IPO平台,在房产信托基金市场方面具有丰富经验。新加坡房托和地产类商业信托市场增长强劲,过去10年的总市值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3%。在新交所上市的房托及合股式房产投资信托中,有12只REITs涉及中国大陆业务,总市值为210亿美元。“上海应借助‘新基建’大力发展和国内公募REITs试点起步机会,加强与新交所在REITs市场交流合作”。

高博德表示,“在股票领域,我们看到非常好的机会,房产信托市场是其中之一。如果我们能建立起房托市场,可以帮助中国投资人更好地参与海外机会,帮助部分中国信托基金找到第二个上市的地方,还可以共同建立联合房托指数。”

“在银行层面,华侨永亨银行(中国)长期致力于为中资企业在境外寻找合适的机会和探索新的业务领域,帮助他们达成适用于企业自身发展的业务需求。例如,与新加坡交易所保持长期紧密的沟通和战略合作关系,并借助新加坡交易所的平台和资源,在资本市场为客户寻找合适的业务机会。”王克表示。

金融科技有望成下一个发力点

“未来,希望沪新双方能进一步密切合作,在金融科技方面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为国内的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金融科技成为沪新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更有望成为未来合作的发力点。

郑杨指出,新加坡正在实施智慧国家2025计划,对金融科技的掌握和探索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上海目前正在建设科创中心,将构建金融科技的产业生态链,形成群体优势,加强科创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联动效应。

“目前,国内金融科技公司纷纷加大‘走出去’步伐,推动牌照互认。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区块链技术探索国际金融风险防范。新加坡正在实施‘智慧国家2025’计划,从ICOs到区块链,从移动支付到生物识别,从大数据到分布式分类账,新加坡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发展而营造的环境已经逐渐成熟。上海结合打造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定位和目标,可加强与新加坡在这些方面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张嘉旭表示。

从交易所的层面看,新加坡交易所主席柯宗盛表示,上海和新加坡可进一步推进创新发展,金融科技就是很好的机会,通过将数据和金融更好地结合,加上强有力的监管政策,交易所之间可以建立起联系,能进一步加强透明度和价格发行的机制,更广泛地吸引全球的参与。

“上海非常积极地建立区块链平台以更好地支持金融交易,新加坡也在针对其贸易和物流以及金融系统打造区块链的技术支持。两个城市可以利用端到端的方式,实现共同的目标。”高博德表示,“目前,全球对数字货币和推出数字货币市场都很感兴趣。我们可以看看,是否有必要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中国数字货币的枢纽地之一。”

从机构层面看,银联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剑波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在满足双方监管要求基础上,我们将在中新之间探索更便捷、快速的资金流通方案。我们愿意继续发挥网络产品优势,与新加坡机构共同打造互联互通的支付网络,推动数字化的支付产业发展,助力上海和新加坡的金融合作。”

符懋赞认为,银行需要积极地以更创新的方案、更安全的金融体系和更开放的合作生态体系,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此次疫情的暴发加速了远程通勤、教育、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以技术为动力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获得了广泛的应用。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上海在国内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已经走在前列,而新加坡不仅领跑东盟数字经济,同时也是东盟地区40%金融科技公司所在地。相信借着这合作年的东风,上海和新加坡在电子商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能取得更深入的合作”。

符懋赞进一步指出,银行可通过构建开放、创新、共享的金融合作生态体系,与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在创新方案、电子支付、企业孵化和投融资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和落地。

在王克看来,在金融科技创新领域,银行需具备三大要素:第一,要有足够的科技能力。第二,要有足够的应用场景,而人员的跨境活动、贸易流的跨境特质、资金的跨境需求,都为金融科技创新提供了足够多的场景。第三,金融科技创新要依赖足够大的规模,因为金融科技创新需要很大的投入,要有足够的规模才能产生足够的回报。

王克表示,未来,希望沪新双方能进一步密切合作,在金融科技方面借鉴新加坡的经验,为国内的个人和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