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应当给予投资者多样化的选择,可以提供一些收益率均等风险水平不变的理财产品供投资者转移,同时在转换过程中一定要和用户协商,做一些个性化的方案,弥补投资者利益损失。
近期,银行理财市场中充斥着“清退”、“提前终止”的字眼。
亿联银行拟对旗下一款智能存款产品进行清退,因调整方案相比当初购买时该行给出的利率水平差距较大,由此引发不少储户反对。
工行计划提前终止的“安享长盈”系列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大多在5.5%至6.1%之间,远高于同期发行的普通理财产品,如今的“强退”也引发部分投资者质疑。
银行这一系列举动背后究竟是何缘由?未来是否会有更多高息产品被强制离场?
金融监管研究院资管部总经理周毅钦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分析,两者稍微有一些区别,智能存款的提前终止和监管部门的金融监管窗口强力指导有关,银行必须按照新的监管口径执行。而理财产品的强退则有一些不一样。资管新规过渡期已延长至2021年底,实际上给予了银行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银行在此时选择对产品进行清退,看似有一些着急,但一定是综合衡量下的最优决策。
“银行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时间虽然更充裕,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不提前进行产品调整,到了2021年下半年再临时抱佛脚,容易产生悬崖效应。二是这些待清退的产品如果不进行调整,改造空间已非常小,底层资产中还有一些难以处置的资产,必须要提前进行布局。” 周毅钦认为,银行方面选择清退,从根本上还是出于合规考虑,力争在2021年过渡期结束后,全面完成产品大改造。当然,现阶段肯定是有阵痛。未来,产品不合规、整改困难的中小银行也会有这种清退的情况陆续发生。
靠档计息类产品落幕
近日,亿联银行对旗下一款智能存款进行清退,产品名称为“亿联智存(利添利A款)”,于2019年初在京东金融上发售,该存款为靠档计息产品,期限最长为5年,利率最高能达到6.02%,下半年利率有所下调,但最高也能达到5.82%。
亿联银行客服人员告诉记者,客服中心并未接到清退或调整的方案,目前只是对部分投资者进行市场调研,以获取相关建议,但目前这款产品已于今年年初下线停售。
但据储户反映,亿联银行拟定方案显示,如果在今年底前提前支取,因投资期限均未满3年,利息按照靠档1.967%计算。若在明年提前支取,则按活期利率计息。而这一方案相比当初购买时该行给出的利率水平差距较大,引起投资者不满。
除亿联银行外,早在今年4月,廊坊银行和张家口银行已相继发布智能存款清退公告,如果在清退日之后提取智能存款,只能按照活期利率计息。另外,广发银行于8月13日发布公告称,由于国家相关政策调整,将于2020年9月11日终止“定活智能通”及“智能分段计息”业务。
为何靠档计息产品纷纷离场?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亿联银行下架智能存款产品,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响应监管精神,主动对此类产品进行清理;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监管部门尚未公开明确此类靠档计息产品的存量清理要求,不排除银行方通过“一刀切”方式缓解其负债端压力。
普益标准研究员杨超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靠档计息类产品,是指产品提前支取时不按照活期利率计息,而是按照存款时间分段计算利率,也就是执行阶梯利率的产品。“实际上是银行对存款人利益的让渡,会增加银行的资金成本,因此引起监管重视并对此进行规范”。
今年3月,央行下发《关于加强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要求,明确指出:各存款类金融机构应严格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有关规定,按规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等不规范存款“创新”产品,将存款利率管理规定和自律要求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
“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纷纷对靠档计息类产品进行整改以符合监管要求。这也体现了监管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减少银行负债端压力,进而通过银行传导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切实让利实体经济的决心。”杨超说。
此外,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金融机构让利实体经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降低贷款利率。“贷款利率很大一部分是由银行的资金成本决定,如果想要下调贷款利率,真正让利实体,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负债成本降下来”。
高息理财产品“强退”
除了上述智能存款被清退外,近期也有投资者收到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提前终止通知。
记者了解到,工行提前终止了“安享长盈”工银财富客户专属理财产品1829天,该理财产品2018年3月发行,从产品名称中可以看到理财期限长达5年,原到期时间为2023年3月8日。但工行发布了提前终止公告,产品到期日提前到2020年7月29日。
工商银行客服人员告诉记者,这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为6.1%,对于投资者而言,获取理财收益的时间从五年压缩至两年,有一些损失。
该客服人员还表示,目前“安享长盈”系列产品已全部做出调整提前终止。“在说明书中有写道,银行可以在特殊情况下单方面提前终止产品。”客服人员称,具体终止的原因是产品问题。
杨超表示,不少银行单方面提前终止“老”理财产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加快净值化转型步伐,压降存量资产规模、减轻转型压力;另一方面是为了控制资金成本,减少产品成本与收益倒挂现象。这些“老”理财产品的保本收益率一般在5%以上,在现阶段市场流动性宽松、利率不断走低的情况下,银行较难达到这一收益水平。
但是,银行理财产品单方面强退的做法合规吗?
融360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师殷燕敏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称,从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中的条款规定来看,绝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都规定银行有权提前终止,而投资者是没有权限提前终止的。因此,从合同约定来看,银行的做法是合法合规。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在收益上有一定损失。
目前,理财产品的转换还在持续进行中。未来还会有产品被提前强退吗?业内人士表示,理财产品提前强退有可能发生,但不会成为主流。
“资管新规延期一年,能有效缓解银行新老业务过度压力,有利于银行压降存量资产。过渡期结束后也允许个案处理,给予了更多政策空间。”杨超说。
从转型进度来看,据普益标准数据,2020年二季度全市场银行机构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进度为53.82%,较2019年末上升9.7个百分点。分类型来看,截至2020年二季度,股份制银行转化效果最为显著,净值化转型进度超过60%;城商行次之,净值化转型进度超过50%;国有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净值化转型进度尚不到50%。
“在存量产品的处置上,银行应当提前与客户协商沟通,包括但不限于调整原因说明,处置方案的出台等,对于此前条款中尚未明确的内容,尽量按照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给予安排。”苏筱芮说,采取“一刀切”方式,既损害了客户利益,又会对银行声誉造成潜在不良影响,还可能引发客户流失。
黄大智提出,银行应当给予投资者多样化的选择,可以提供一些收益率均等风险水平不变的理财产品供投资者转移,同时在转换过程中一定要和用户协商,做一些个性化的方案,弥补投资者利益损失。
“如果银行过于短视侵犯投资人利益尝到甜头,后面其他银行纷纷跟进效仿,这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所以我还是坚持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的立场,不能开这个坏头。长远来看对银行的品牌信用,客户留存会有损伤。”苏筱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