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当前,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客观存在,如何以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础,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备受关注。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一体化发展迈出了铿锵步伐。但由于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条件不同,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落差。
“长三角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平衡、科技发展的不平衡、技术研发的不平衡、人才布局的不平衡等方面。”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胡国良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如何破局?产业协同发展无疑是重要突破口。
在业内人士看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各有产业特色和优势。以安徽为例,该省创新活跃强劲、制造特色鲜明、生态资源良好、内陆腹地广阔,加入长三角“朋友圈”,为新时代安徽高质量发展带来重大战略机遇。
“安徽可以作为承接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主要基地之一,设立科技创新社会试验示范区,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做好示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陈晓剑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安徽科技优势并没能高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科技向产业转化方面,蕴藏着新的发展机会。
值得关注的是,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安徽始终存在着“花开肥艳”却“结果不实不大”的现象。陈晓剑建议,长三角可以安徽区域为突破口,将安徽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的试验示范区,在某些“卡脖子”领域先试先行。“由点到面,长周期、有规律地进行科技创新孵化和科技产业辅导,为长三角科技与产业创新的谋篇布局当好‘排头兵’与‘先行者’。”陈晓剑称。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强化长三角一体化,应着力打破长三角三省一市行政的边界,促进科技、人力等资源在长三角的流动,包括共享科技研发成果等。”胡国良认为。
在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智库带你看”云沙龙中,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研究员、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贾善铭表示,未来,长三角可积极探索协调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关系的新思路,以调整区域关系为切入点,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发展新动能。
“从增长极理论看,随着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其辐射范围会不断扩大,同时,其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势必需要更大的经济腹地,由此会带来经济腹地之间的无序竞争。”贾善铭进一步指出,长三角可从经济腹地共享的视角,以产业链共享为基础,以提升要素自由流动条件下欠发达区域发展动能为目标,在深入研究长三角内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谋划以经济腹地共享推动欠发达区域经济发展、发达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的方案,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