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业务弱化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银联信日前发布的《个人理财业务月度专题报告-货币紧缩条件下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对策》指出,理财产品经营模式将向基金运作模式转变,且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整体风险将继续降低。
理财产品冲击准备金制度
银联信报告指出,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对货币政策产生了冲击。其中主要是贷款类理财产品,包括信贷资产转让类和信托贷款类。2010年以前,信贷资产转让类是贷款类理财产品发行的主力,随着监管部门的逐步规范,此类理财产品发行量持续低迷。目前,信托贷款类已取代信贷资产转让类成为贷款类理财产品的主要模式。从实际情况来看,贷款类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同信贷调控紧缩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宽松的信贷政策下,发行量会明显减少;而在信贷紧缩时,发行规模就会大幅上升。这种正相关关系在近三年信贷调控中均有所体现,不利于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
银联信分析师张永贵说,理财产品的发行在减少银行存款总量的同时,也使得存款结构发生变化。从货币流动性层次来看,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减少了银行的储蓄存款或定期存款,也使银行的活期存款规模出现大幅波动。即减少了M2,也加大了对M1的监测难度。
同时,理财产品改变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存款计算口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效果。理财规模的扩大和资产证券化的兴盛,必然对准备金制度形成严重冲击。
经营将向基金运作模式转变
在货币紧缩的背景下,监管机构不得不对银行理财业务加强监管,尤其是对信贷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信贷类理财产品。信贷理财产品应声下降,大多转到混合类理财产品门下。
数据显示,信贷类理财产品由2009年市场占比近半壁江山到现在的百分之一二,而同期混合类理财产品则稳步高升,到现在一直稳定在百分之六十以上。
张永贵认为,从收益率来分析,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明显高于非银信合作产品,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理财客户对产品的需求将有一个大的缺口需要满足。市场上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收益率相对较低,加上股市震荡反复、楼市调控,所以公众对银行理财产品的需求非常旺盛。
银信合作产品被叫停,为银行重新审视和思考理财产品的发行和运作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该打破传统的过多依赖信托公司发行理财产品的模式,向资产管理的模式转变。
首先,银行需要了解不同客户群的需求及其风险承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发售理财产品。针对一般客户应以推出稳健型产品为主,而对高端客户要实行真正的财富管理模式。
“今后,理财产品的经营模式将向基金运作管理模式转变。银行应针对不同的受众群的风险偏好,设计和经营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而不是以信贷资金、债券等投资标的物来确定产品运作方式。”他说。
结构性理财产品风险降低
对于零负收益和高收益并存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报告认为,短期化将成为其必然发展趋势。从以往业绩看,长期产品收益不佳造成了其在2010年发行比例下降。其次,从需求方面分析,通货膨胀上行使得投资者更青睐于流动性较好的短期产品,银行必须考虑投资者这类需求。再次,就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的收益结构而言,产品期限越长,挂钩标的波动越大,越可能对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收益造成不利影响,而短期产品由于挂钩标的波动相对较小,产品获得较高收益的可能性更大。从客户需求来看,CPI高企的情况下,短期化资产配置将成为主流。从到期情况看,短期结构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于长期产品,因此,结构性产品短期化将成为必然。投资期限缩短、置入其他终止条款、采用开放式结构都是短期化的方式。
张永贵认为,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整体风险会继续降低,因为中国的绝大多数投资者都为风险厌恶型。2011年,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量将继续下降。并且,随着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期限缩短,挂钩标的的波动幅度相对减小,银行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风险也会相应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