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称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分析人士认为,M2+将涵盖较社会融资总量范围更大的流动性总量,由此形成更为全面的货币供应量统计体系,成为央行货币调控新指针。目前如果推出M2+,可能有利于缓解货币政策“超调”的忧虑,也便于公众理解政策。
8月末,M2同比增速降至13.5%。这一增速不仅低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水平,还创下了2004年11月以来新低。货币增长速度大幅降低,令市场担忧政策紧缩可能“超调”。但从实际情况和物价压力来看,全社会的货币信用供给并没有减少。
究其原因,统计数字与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背后,货币供需已发生巨变。正如30多年前哈耶克所说,如今货币创造已经不是央行的专利,她就像人类社会的语言、道德和法律一样,可以自发地出现。在货币形式不局限于本币、货币需求主体发生变化、非存款性金融机构(证券、基金、保险)发行主体明显增加、金融市场推出了新的流动性工具等新变化面前,央行的货币供应统计方式也需要相应发生变化。
尽管传统的信贷投放仍是经济活动的融资主要渠道,但直接融资以及其他方式融资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去年以来,A股融资、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为主的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快速发展;银行信贷类理财产品发行呈井喷式扩张。企业还通过企业债、公司债、信托、风险投资等渠道进行融资。
鉴于上述情况,央行提出了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旨在货币供应进行重新界定,为监管层做出对通胀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提供更有效的数据。而今年以来,银行信贷之外的货币供应大扩张更盛,突出表现为银信理财产品大量发行。数据显示,1-8月全国96家存款性金融机构共发行银行理财产品13426款,发行规模超过10万亿元。
银信理财产品的扩张,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表外融资支持。加之其他渠道的货币供应,实际中M2+增速可能显著高于M2增速,故提供的流动性与实体经济发展的相适应程度也需要重新评估。
当前,我国通胀水平仍处高位,而外围市场动荡加剧,对于货币政策是否需要放松的讨论也渐多。央行日前明确表示,实际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相适应的。
分析人士认为,M2+可以考虑将存款性公司概览中未纳入现行M2的各类存款,即其他金融性公司存款、住房公积金存款、委托存款、银行理财资金、外汇存款和地方财政存款等计入;若继续扩大范围,可以考虑编制反映全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提供的流动性指标,包括流通中货币、本外币存款、理财、回购、实体经济部门持有的金融债券、权证及资产支持证券、证券投资基金、银行承兑汇票、信托投资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