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深度解读 - 正文

第三方理财监管空白亟待填补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张朝晖 2012-12-21 01:31: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银监会日前要求银行排查代销业务风险,银行代销理财产品在繁荣的表象后隐藏着巨大的系统风险,目前暴露出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有必要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委员会,以产品作为监管对象,将第三方理财产品的监管做到无缝监管。

第三方理财进入中国时间不长但发展很快,第三方理财不代表基金公司、银行或保险公司,而是按客户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在个人理财方案里配备各种金融工具。

2010年11月,诺亚财富在纽交所上市并创造10亿美元财富神话的示范效应,使得第三方理财机构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汹涌而起。免费咨询、个性化定制、高收益神话等成为第三方理财机构诱人的宣传标语。今年以来第三方理财机构在中国高速扩张,但案件频发、乱象迭现却让第三方理财遭遇尴尬。

目前第三方理财机构乱象种类繁多,黑幕重重。有些机构与金融机构联手向投资者摊销一些不合格的理财产品;有些则是因金融机构陷于贷款额度不足或风险过高,让第三方理财机构来接棒操作;有些则是金融机构工作人员通过第三方理财机构介入,达成洗钱的目的;有些项目甚至触碰非法集资的法律红线。

就在第三方理财市场野蛮生长的同时,更加令人担心的是,第三方理财市场的混乱开始向银行终端蔓延,正在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银行理财产品”,让民众在不明真相的时候已经落入“美丽的陷阱”。

事实上,银行一线客户经理“接私活”已经成为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和销售银行正规代销理财产品微薄的激励不同,私售第三方理财产品的银行员工可以拿到高达2%-3%的返点。高额激励机制加上理财产品的风险滞后性,更易于导致销售人员在产品销售期隐藏产品风险的问题。所以,在银行理财经理的忽悠下,很多一直抱有“银行理财产品风险低甚至无风险”观点的消费者开始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第三方理财产品,产生了大量的道德风险。

年末“讨债潮”引发的风险暴露年年都有,今年却是在理财产品市场上风险频发。面对行业风险上升,只用个别人的道德风险问题来回应目前的现状,显然立不住脚。

分析人士表示,银行对员工的约束力在下降,银行销售第三方产品的渠道也存在多种乱象。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以银行的名义和场所来销售第三方的理财产品,是对银行公信力的透支,银行对此行为存在监管责任。

银行未来应加大对理财销售人员的内部管理,在银行业内建立理财人员的黑名单制度,甚至要让违规销售的理财人员终身禁入理财行业。

也有人士表示,银行员工“私售”案件敲响的警钟,不该只是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而应换来实实在在的改进理财业务销售体系的举措,通过混业的监管模式加大对第三方理财产品的政策监管,切实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乱象的产生原因来自于第三方理财市场的监管空白。第三方理财在界定和规范上属于法律真空。我国没有对应的法律部门或者法规对第三方理财机构进行监管。对于第三方理财的产品涉及银行理财、基金、信托、保险、私募等多个种类,这类似理财产品超市的混业经营模式,相应涉及银监会、证监会、发改委等多个监管部门。一方面,目前除了证监会出台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目前在市场上的第三方理财机构中,除了公募基金,其他的主要产品比如私募基金、PE产品、信托产品等,都没有监管;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监管部门愿意也能够主动牵头去全面接管,国内的第三方理财市场仍处在一个监管缺失的状态。

当前应该尽快改变银、证、保分业监管模式,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委员会,以产品作为监管对象,将第三方理财产品的监管做到无缝监管。另外,在缺乏法律法规情况下,应该先鼓励第三方理财机构自发成立行业自律性的协会,通过协会开展监督的功能。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