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新闻”现象需反思
新华网最近发问,迟迟划不了句号的新闻到底“烂”在哪里了?该文认为,这是一个新闻“快闪”的时代,一些新闻热点井喷之后,却被冷却了。每至年底,“烂尾新闻”都成为公众心里挥之不去的心结。新华社“新华全媒头条”组织网民推选出了2014年十大“烂尾新闻”,包括河南艾滋病拆迁队、一笔糊涂账之城市停车费去哪了、湖南公职人员猎枪射杀村妇等“上榜”。
新华网的问卷调查显示,共有4578人参与调查,回答显示,有关方面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或回应仍然让公众觉得不满意。这说明,新华网的发问,正是问到了网民的心坎上。我们认为,这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无论对于街头还是商场里的快闪表演来说,短时的取悦民众是无伤大雅的,但是对于具有严肃性的新闻来说,快闪并不需要,尤其是一些较为沉重的话题以及事关我们改革大计的问题。
很明显,新华网问卷结果显示公众不满的一些问题,确实是比较“复杂”的。以一些拆迁事件为例:一些地方的野蛮拆迁仅是表象,如果要追究背后的责任,恐怕有些地方政府部门也难辞其咎。另一些问题目前也是积重难返型的,比如住宅维修资金“沉睡”问题,短期内难以给出回复也可以理解,这类问题通常需要一种系统的、釜底抽薪式的改革。但是虽然复杂,但并不代表无法解决,近日得到推进的养老金制度改革就足以向社会证明,改革的正确方向有时并不难辨,改革中的决断和勇气尤为重要。
其他一些“烂尾式”的问题,也可能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趋势、新现象有关,法律和规范无法在短期内给出明晰的考量,需要深入的仔细研究,对此公众也应予以一定的理解。此外,还有一些案件可能要走司法程序,这的确是需要时间的。新闻具有追求时效性与速度的特征,但许多现实的解决问题的程序却需要一个过程。
公众对此也并不是不理解,但公众内心深处的忧虑仍在于:一些搪塞与推脱还会导致下一年里仍出现类似的问题,比如拆迁引发的事件可能近年来都有发生,再比如食品安全领域内的案例屡见不鲜……诸如此类,公众不满事件处理速度慢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担心事件不能给人们带来制度安排方面的改善,所以人们还得在类似问题的不断重复中生活。
新华网的确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问题,值得各方深思。未来,我们应该尽快完善各种市场经济所需的规章制度,并做到有法必依,有令必行。而且,在处理一些社会反响较大的事件的时候,其过程和程序需要进一步的透明化,让公众体会到政府推进制度改革的决心,并增强对美好未来的信心。将来,这些问题都应该更多在相关制度与法律的框架内得到关注与解决,而不是因为媒体报道,才得到公众讨论。常态化的应对机制,可以减少“烂尾新闻”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