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转语言粗俗化趋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刘波 2015-01-27 05:23:1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扭转语言粗俗化趋势

本报评论员 刘波

近年来,一些网络用语日渐流行起来,有的甚至变成了常用语,但是,不少网络语言也引起了社会的担忧。据报道,在正在召开的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协委员呼吁减少网络语言污染,加强对汉语的保护。

的确,语言总是处在流变中的,需要适应新形势,这是不可否认的,我们今天使用的汉语也加入了许多外来词和新的表述,有的时候旧的语词不能准确反映新的事物或观念,就得创新,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丰富,是积极的,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甚至一味复古。然而,一些流行的粗鄙网络词汇却并不能包含在这个范畴之内。

像“屌丝”、“装逼”、“逼格”这样的典型的网络粗俗语,并不带来新的意义,有的只是把难登大雅之堂的俚语改头换面,有的则是把庸俗猥琐当有趣。这些词也明显含有一定的性暗示,隐藏着对特定性别不尊重的意味,那些不习惯这种语言的读者、听众,蓦然接触时会有一种受冒犯的感觉。有的词语最开始可能是无伤大雅的自嘲,但流行开来之后,可能导致一些群体的自我贬低与矮化,固化社会上的歧视。粗鄙词语在年轻人中的流行还容易导致认知混乱,强化玩世不恭的心态,有的词语中的性暗示对学生健康成长也不利。

当然,粗俗的网络用语不可能完全消除,匿名的网络空间容易鼓励这种行为。但是这些词不应该得到公共场合的承认,出现在媒体和公开的讲话或交流中,都是不妥的,这涉及基本的公共场合的礼仪和对人的尊重,而绝不是假道学的苛刻要求。不能因为人有自由,就意味着他们在公共场域可以使用随意粗俗的语言,因为积极自由要考虑到他人的消极自由,不能侵犯他人免于受到语言污染的自由。

人是用语言思考的动物,语言不仅是思考的工具,而且往往就是思考本身,人不可能脱离了语言而构建任何意义。粗俗的语言必定是不精确和冒犯性的,在公开场合里,不管是讨论国家大政方针,还是贴近生活的话题,都需要精确的、照顾到对方感受的、鼓励平和与理性互动的语言。粗俗的语言也必定会鼓励粗俗的思维方式,导致粗俗的行为,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敌对,不利于新的道德风气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只有文明而精确的语言才能塑造一个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

不过,粗俗语言的流行也有一定的背景。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语言受到太多政治的影响,虚假、刻板、空洞、武断的语言流行,破坏了人的精神家园,有的人就试图通过粗俗语来试图实现反讽和“解构”。然而,因为这些原因就放弃了对语言美的追求,则走向另一个极端,真正的出路在于回归语言的本真。

本届领导人倡导清新朴实、贴近生活的语言风格,要求文风、会风的转变。在中央指示下,各级官员也需要尊重传播规律,学习现代沟通技巧,不要以假大空的方式和群众交流,这可以从另一个方向上,为扭转语言的粗俗化贡献力量。(编辑 张立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