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工业寒流的警示
林铉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有多家手机和电子代工企业宣布倒闭,其中不乏业界巨头,比如胜华科技、联建科技等。这警示中国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制造业风险正在爆发。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东西大多数是为外企代工,而非向海外出口中国商品。这得益于中国数量庞大的廉价劳动力,让中国制造行销全球。代工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在纺织电子等领域曾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是随着中国人工成本增加以及技术更新频率加快,中国代工业遭到冲击。自去年开始,大量制鞋厂倒闭或搬迁,而手机、电子等领域也出现代工企业关门潮。
中国人热衷于代工,就像华人热衷于开餐馆或商店一样的思维,即求稳,赚取辛苦钱。一般代工厂依靠一个大单就可以存活,尽管利润压得很低,但只要有数量规模优势就可以做。但是,这种利润细水长流模式需要有一个前提,即生产成本稳定以及产品生命周期长,当然市场需求也不能有大幅的波动。
过去几年,中国工人工资出现连续的大幅上涨,让生产成本不再稳定,本来利润就很低,夹在中间的代工厂根本没有议价能力,只能倒闭关门。而在智能手机领域,技术更换太频繁,本来传统手机的没落已经让很多代工厂倒闭,而在智能手机时代,淘汰的就更快,就像胜华科技,原本为苹果生产屏幕,但未能紧跟科技潮流,错失in-cell技术导致被苹果抛弃。
这种成本与技术的双重震荡,让过去十几年依附于海外订单的代工厂陷入巨大的风险期。这对于国内只求稳定而无上进心的企业而言,必定会被洗牌出局。问题是,中国绝大部分代工企业都是这样的类型,这意味着倒闭潮才刚刚开始。
由于中国人工成本提升的趋势明显,以纺织等为主的传统制造业不得不外迁,代工厂倒闭。但是在手机电子等领域,技术的竞争力是主要因素而非人工。中国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而生存下去,但是,目前的现状是他们大部分技术落后、产品同质化、创新能力不足。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竞争激烈,代工企业的利润非常薄,很难积累起雄厚资本投入研发。除非他们在效率与品质基础上有巨大的规模优势,就像富士康那样。否则,一个产品或零部件生命周期结束,也成了自己的死期。而日韩企业,则在拥有技术优势的前提下不断研究下一代产品,早已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因此,代工业洗牌的最好结局是培育出更大规模的企业,通过竞争力与规模提高议价能力,并有能力投入更多的研发成本。但是,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还比较低,因为如果市场起来的话,还会有更多资金参与进来,永远是一些中小企业激烈竞争,相互残杀。(编辑 张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