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制度改革应该推动教育资源投入均等化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
近日,河南当地不少人大代表委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都直言“河南考生很优秀”,但招生制度却没有实现公平。他们认为,河南基础教育不错,生源质量也好,但一些985、211等重点院校在中西部的招生比例较低,而最典型的就是河南。
坦率地说,这种高考招生制度方面的不公现象,并非只有河南一省所遇到的。名校中,以“985”学校为例,全国一共39所,京沪共占了10所。近年来,在教育经费多渠道筹措政策之下,这些名校同时也向当地政府要经费,所以在招生方面自然就得向地方倾斜。不可否认,以同样的分数而论,这些名校所在地生源上这些名校的几率要更大一些,因为招考制度确实在这方面有倾斜。中西部、东南等地都面临这个问题,因为名校大多集中在京沪两地。正是由于这些既定的现实,所以异地高考改革推动起来阻力不小。
增加一省的名校招生名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短期来看几乎没什么可操作性,因为继续扩大扩招力度不大可能,也不符合改革方向,那么如果要增加一地名额,就得削减别的地方的名额,那样不仅别的地方会有意见,而且也会要求增加名额。可见,招生制度向西部倾斜,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本身就存在不公平的倾斜的做法,又以继续倾斜去弥补,那么对整个制度来说很难彻底理顺。
事实上,高考制度目前来看是我国考试制度中公平度较高的一项制度,监考严格,根据分数线录取的各项制度与程序也较为严格。无论是哪项制度要想实现绝对的公平都是不可能的。高考制度改革,目前最紧要的可能是推动异地高考,这是增加公平度最关键的一个方面。此外,还有清理各种不合理的加分与保送生制度,这是整个高考制度中最容易有弹性空间与寻租的那部分,如果下决心,也是可以清理的。还有,一些名校的自主招生规范急需建立,自主招生是把双刃剑,如果不加以严格规范,还不如不做这个创新。
以上种种事关公平的内容,我国都已经将其纳入了相关改革,这是令人赞赏的,因为教育改革头绪很多,有时其实面临的是一个优先次序排序的问题,以上各方面显然应该尽快推进。还有,对名校的投入也引发了一些思考与重估。凡此种种,本质上都是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投入均等化。这应该是改革的基本基调,而不是厚此薄彼。
中西部面临的招生不公,很多地方都面临,并不是说不需要去改变,但是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中西部也集中了不少优质的“一本”大学,比如西安等省会城市。如同人口流动一样,一线城市并不是唯一选择,而且它们容量有限。(编辑 张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