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慎政策应对全球货币变局
特约评论员 韩旭
近期,强势美元、卢布危机、欧洲版量化宽松(QE)带动欧元汇率下降,以及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低,再加上对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新常态的确认,引发了人民币汇率可能持续贬值的预期。近几日,人民币兑美元连续接近跌停。不过,鉴于政府对人民币汇率有终极的稳定能力,料人民币不会持续贬值。
当前中国面临低增长和通缩的双重威胁,制造业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因此无论汇率还是利率高估,均不利于经济复苏。2月3日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单日净投放规模持稳,逆回购利率也延续稳势,显示扶助力度仍偏显谨慎。央行对宽松货币政策迟迟隐忍不发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倒逼实体经济的去杠杆化,以及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去年12月上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多次强调,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这实际上给今年的货币政策定下了基调:总体中性,在需要结构调整时,可能呈现中性偏紧态势;而在经济增长乏力需要刺激时,会主动作为,可能呈现中性偏松的状态。
具体来看,货币政策要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在国内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服务,在稳增长和调结构间权衡,这会影响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多个金融市场,在国外则主要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资本“走出去”的战略服务,主要影响外汇市场。
从国内市场来看,央行在通过定向投放和定向降准替代常规降准,以打消市场全面宽松的预期后,准备以宽信贷(调节货币乘数)的方式,增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去年12月底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央行387号文),就是明证。通知一旦正式实施,将有利于调降商业银行存贷比,革新存款创造渠道,提高货币乘数,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改革,同时为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奠定基础。这一政策的出台,某种程度上,实际也降低了全面降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除非经济下滑显著超出预期,或者央行试图实现其他目的(如减轻债务杠杆率等)。
从外部来看,为了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一带一路”和中国资本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人民币币值需要必要的稳定区间。而自美联储逐步退出QE以来,美元一直保持强势升值态势,这使得与美元联系较为紧密的人民币的实际币值也随之上行,而这将不利于出口贸易,部分外币负债企业面临汇兑损失及利息上升双重压力,从而给国内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
这又是一个需要权衡的两难。目前看来,央行一方面允许人民币对美元小幅贬值,以平抑不断上升的人民币实际汇率,另一方面以控制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的方式,控制贬值范围,阻止贬值预期的形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和中国资本走出去保驾护航。央行需要在国内与国际两方面目标之间审慎权衡,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