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小微江湖”生态演进:弃联保模式主攻战略客户上下游
特别报道
“互联互保”逐渐退出舞台,“小微互助基金”效果尚待验证,在区域性、行业性逾期频发的现况面前,民生正在重新选择一条更为稳健的“小微之路”。据民生银行一知情人士透露,该行已初步划定了数百家战略客户机构,进行深度整合,并以此将战略客户的上下游小微企业囊括其中,“依靠战略核心客户开发上下游小微企业,相对而言风险可控,步子比较稳。”
本报记者 朱志超 深圳报道
2007年,银监会首提500万贷款以下为“小微”的具体概念;2009年,正式转型的民生银行拉开了商业银行“投身”小微蓝海的帷幕。
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形势下行,在顺周期盛行的“互联互保”逐渐失效;不过随后三年,民生银行小微贷款仍以每年逾千亿递增;但最新数据出炉,该行2014年小微贷款增量与2013年几近持平,且小微不良率较往年进一步攀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了民生、招行、光大、平安、广发等多家股份行的小微贷款条线人员,全面起底2014年“小微江湖”的生态演进。
“商业银行2014年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约在3%,且未来有进一步释放的空间。”一股份制银行的小微业务风控总监表示。
此前《经济日报》获悉的监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0月末,全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9.78万亿元,占比23.22%;不良贷款余额4452亿元,较年初增加91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2.25%,较年初提升了0.25个百分点。
失控的一线
“做小微业务最忌讳的隐患,也是最容易出现失控的便是一线从客户经理到分支机构的道德风险。”上述股份制银行小微业务风控总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讳言,“道德风险的防范才是风控的核心,当然这亦包括借款人的道德风险。”
据曾任职某股份制银行小微业务区域总监的王宇(化名)透露:“当时高层所设立的激励机制相当成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特别是对一线从事小微贷款的客户经理、团队主管的激励力度相当大,小微业务量一下就冲到4000亿元。”
“当时我们内部都对如此高的执行力有点沾沾自喜。但回过头看,在业务爆发式增长过程中,一线客户经理的行为、技能均未能得到有效的约束和提升,近两年员工和客户勾结骗贷等问题逐渐暴露,实际上也是当时‘猛冲’的后遗症。”王宇坦陈。
此前有媒体报道,2014年5月某股份行大连分行有信贷人员与资金中介人员、客户相勾结,构造了一个“假商圈”的贷款,涉资2.85亿元,牵涉100多户小微客户,且大多为保证类贷款,涉及25个联保体。
“数家力推小微的股份行亦不乏这样的案例。”前述股份行小微风控总监称,“为完成个人业绩而掩盖风险,这部分贷款质量问题还不算严重;过桥、倒贷等是再常见不过,有些一线团队主管甚至在和企业谈判时直接伸手要股份——‘给你100万贷款换企业10%的股份’。”
一方面是银行一线小微贷款团队风险事件频发,另一方面则是整体经济形势下滑导致小微企业经营日益困难,融资情况每况愈下,不少原本财务状况良好(征信良好,仅有银行贷款和少量信用卡授信)的小微企业选择进入高利贷市场,且比例不在少数。
一总部在深圳的股份行小微客户经理举例称,客户A经营电器厂,生产高压真空断路器,其2013年对公进账逾200万,开票逾300万。“2014年下半年主要的任务是向下游客户讨债,结果70余个下游客户逾半数手机关机,电器厂工人年底工资亦未有着落。”
“刚开始仅是作‘倒贷’之用,随后逐渐发展为短期贷款,同时向多家银行申请大额信用卡作恶性透支。大量小微企业主就是在利率不断趋高的贷款死循环中挣扎向前,但最终靠饮鸩止渴熬过去的几乎没有。”他进一步解释。
正是内外多重因素交困,某股份行曾于内部会议讨论中提及到“直接从总量压缩,拟阶段性退出部分地区的小微业务,主要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小微重灾区。”
据多位上海、江浙区域股份行小微业务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现阶段民生银行的小微贷款确实在逐步压缩,反倒是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在逆势推广,特别是平安“贷贷商务卡”发行很凶猛。
不过,逆势加速铺开同样意味着风险的累积。据平安银行深圳分行知情人士称,“贷贷商务卡在广东地区资产质量仍属稳定,但在江浙地区则仍是‘难题待解’,总行还一度上收了审批权限。”
“有的银行被扎到手,觉得痛,决定把手先缩回来;有的银行秉承高收益覆盖高风险原则,大肆跑马圈地;亦有银行态度较为审慎,跟在后头不温不火地先做着。现阶段不同银行的小微策略真是大相径庭。”王宇称。
据广州某银行一小微团队主管透露:“小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服装批发市场附近开设了近十家银行网点,退出一个商圈、批发市场后,再想进去就难做了。但总行并未有清晰的指示,我们的处境则更是进退两难。”
“小微之王”样本
自2009年开始,民生银行以小微业务为核心战略推进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每年小微贷款余额递增逾千亿。然而,就在刚过去的2014年,素以“小微之王”闻名业内的民生银行,却面临着转型与否的难题。
2009年“商贷通”推向全国,打破业内盛行的“抵押物崇拜”和“报表崇拜”,将所有二级分行变为主攻小微贷款的业务机构,为民生银行独创的小微之路打响头炮。随后的四年时间,主打“圈链会”(商圈+产业链+行业协会)、合作社等多元化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小微贷款的金融体系。
但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形势下行,在顺周期盛行的“互联互保”逐渐失效,小微贷款的坏账逐渐呈现区域性、行业性暴露。
“刚开始时力推小微,大家都蜂拥而上,对小微客户的定位和客群研究并不透彻,简单说就是没找准目标客户。10万、100万、400万的客户一律上架,但产品设计、授信调查、贷后管理全是一个套路走。”王宇坦言。
随着联保模式的式微,民生银行于2013年率先在行业内试水小微互助合作基金,即由行业或商圈的业主缴纳一定额度资金形成基金,然后以整体基金为各家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时提供担保。
以某股份行昆明分行与当地汽车配件行业发起的“官渡圆大商圈汽配行业共同基金”项目为例,基金池由合作社托管,银行仅协助参与管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四个市场中的个体工商户只需存入贷款金额15%的保证金(互助保证金14%+风险准备金1%),在正式获得贷款前缴纳,保证金只转让不退出。贷款额度1%的风险准备金,在存续期内不退还,直到清算。
随着民生银行在多地试水小微互助合作基金,平安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行亦“跟风”推行,数位受访者认为,该模式能弥补“互联互保”的缺陷。
“这和联保有所区别,基金成员之间相互承担有限责任,其责任以缴纳基金为限,不承担连带责任,每个会员均只承担有限的担保责任,即使出现最坏的情况,企业最多损失保证金,其损失远较传统的‘五家互保’要小得多。”平安银行一小微团队主管认为。
然而,亦有银行不认可小微互助基金的做法。“本质上这就是‘大联保’模式,不能真正解决违约风险。由于组成互助基金的个体工商户仅靠弱关系的商圈、商会链接,一旦出事有人跑路,其他成员一定是没有动力去还款的。” 前述股份行小微业务风控总监认为。
“互联互保”逐渐退出舞台,“小微互助基金”效果尚待验证,在区域性、行业性逾期频发的现况面前,民生正在重新选择一条更为稳健的“小微之路”。
2014年末,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公开表示,除了小微和民营企业客户,民生银行还将重点主攻“战略客户”,“更关注在混合所有制方面以及大型的、能带动中间收入的客户,包括同业的战略客户等。”
据民生银行一知情人士透露,该行已初步划定了数百家战略客户机构,进行深度整合,并以此将战略客户的上下游小微企业囊括其中,“依靠战略核心客户开发上下游小微企业,相对而言风险可控,步子比较稳。”
截至2014年末,民生银行小微客户已突破300万户,较2013年客户数增长逾100万,增幅高达58%,这与几近持平的新增小微贷款余额(2013年余额4047.2亿元、2014年为4047.8亿元)相比,或许能体现出民生“小微之道”的一些转变。
“这表明民生银行服务的小微企业在下沉,其单户贷款余额从300万左右下沉到160万,50万以下的微贷增长亦很快,该层级的贷款余额约近1000亿元,同比增速逾50%。”洪崎在最近的分析师会议上指出,“所以贷款余额尽管没有增长,但风险分散度在增加,存量客户的户均贷款余额亦从2012年末的270万元下降至170万元。”(编辑 马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