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代购热折射 制度创新必要性
本报评论员 刘波
据报道,今年春节期间,有多达45万中国游客赴日购物,消费近60亿元人民币,有趣的是,马桶盖成为了今年的热销品。然而尴尬的是,不少消费者发现,一种可以温水清洗并有保暖功能、消费体验较佳的马桶盖,其实却是中国国内生产的。同时,赴日消费者热衷采购的大米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人们发现这是中国对日出口的东北大米,而且在日本的售价要比国内高得多,于是一些人讥笑出国者折腾了一番最终却买了一堆“土特产”回国。
出现这种现象,也许是一些消费者的从众心态发生了作用,而从众是一种不太理性的消费心理。从以往的一些事例,比如2011年因为谣言而引起的“抢盐”风波中,可以看出中国消费者的心态不够成熟,科学素养比较缺乏,不能合理地搜集和辨别信息。有时人们往往误以为国外产品的质量就一定更高,而这并不一定就符合实际。中外的生产技术差距正在缩小,平心而论很多国内产品是性价比更高的。
然而,这一事件和“抢盐”还存在明显的不同,因为它并非一种因谣言而导致的盲动,而是消费者的自发选择。据报道,这款马桶盖的生产标准完全依据日本的相关标准生产,从质量上来讲要优于中国国内的同品牌产品。这一看似奇怪的现象也不能简单归结为消费者的“媚外”心理。通常消费者追逐的都是质优价廉的产品,但赴外旅游者的收入应该说通常较高,所以更看重质量而不是价格也不足为奇。通常,即使是再理性的消费者也不会费力去搜集所有信息,而只是会做一个大致的判断,就是所谓的“有限理性”。可以说有时消费者买的并不是产品,而是对产品的信任,而消费者可能认为日本产品更值得信任。
另外,即使有的消费者明知这是中国出口到日本的商品,他们可能也会选择购买。因为一直以来流传的说法是中国对外出口产品的质量更高。而这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部分发达国家消费者的要求更严苛,对劣质产品的打击和管制更严厉,所以消费者对海外市场信任度较高并不是毫无根据。
虽然此事本身不能说明马桶盖这个产品上,国内的产品质量水平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水平就比日本低,但从宏观上着眼,这确实是消费者对国内环境总体评价较低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外代购已经成为一种风潮,甚至一个产业,也在提醒我们必须更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了。中国工业不能一味依赖出口,还是要走扩宽国内市场、扩大内需这条荆棘之路,这是产业繁荣和消费者福利提升最根本的根基。只有以稳固的消费者信赖为基础,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新、中国品牌才有可能。而不佳的消费环境和低迷的消费者信心,将是这一努力面临的最大瓶颈。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企业单方面创新、提高质量所能奏效的,而是需要整体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的改善。所以我们最重要的是建立起严格的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重建消费者对国货的信心。(编辑 张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