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背后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涛 2015-04-01 05:30:5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全球货币政策分化的背后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杨涛

当前,全球货币政策的分化趋势进一步凸显。就发达经济体来看,欧元区的量化宽松政策开始逐渐扩大,日本仍在维系原有宽松政策力度,而美国却在退出宽松之后,纠结于加息时机的选择。

背后的原因是,各大经济体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的周期变化差异越来越大。当前政策分化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美英等国经济复苏明朗,而欧元区和日本却仍经济低迷。

要进一步认识各国货币政策分化,需从2008年以来各国政策选择的目标和基础来追溯。其美国的货币政策选择经历了两大阶段,首先,最初在被动补充流动性效果不佳的前提下,转为主动释放流动性。如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至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期间,美联储以“最后贷款人”的身份救市,此后随着危机进一步蔓延,便开始通过资产负债表扩张来主动刺激流动性。其次,当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深远损害之后,货币政策运用目标则转为引导长期利率下降、支持宏观指标优化,尤其是就业指标。如美联储在2012年9月推出QE3时,表示“如果劳动力市场前景没有显著改善”,将一直执行该政策。实际上,到2014年10月底美联储宣布退出QE,主要就是因为GDP增速、就业等宏观经济指标有所改善,同时也是由于防止美元继续走弱影响美国金融竞争力、避免货币泛滥引发下一轮危机萌芽等因素。

就欧洲央行的情况来看,在欧债危机最严重的时期,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扩张更多也是为了解决金融系统自身的问题,到2012年顶峰时达到约3.1万亿欧元。显然其首要目标是金融稳定而非货币宽松。当金融体系的状况有所好转后,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反而逐渐收缩,2014年底缩减到约2.1万亿欧元。到2014年10月,欧元区面临陷入金融危机以来第三次衰退的风险,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开始新一轮扩张,其政策运用便更加着眼于应对通缩和刺激经济。

与美联储和欧洲央行不同的是,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扩张更多是着眼于宏观经济而非金融稳定问题。自2008年到2012年底安倍政府上台之前,日本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张速度远低于美联储。到2013年“安倍经济学”实施之后,日本央行开始采取更激进的量化宽松政策,推动了资产负债表的迅速扩张。就其目标来看,日本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超发货币,促使股市繁荣,进而让企业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货币增发,来刺激国内物价上涨,从而刺激企业投资的意愿及信心。

综合来看,各发达经济体央行的政策目标存在某些共性:当金融体系流动性枯竭时,以解决金融稳定性为主;当经济衰退而金融资源流向实体部门乏力时,则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为着眼点。但是,由于这些前提经常出现周期性错位,所以不同经济体货币政策的重心必然分化。在全球金融日益一体化的今天,这也增加了新的政策协调难度。(编辑 刘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