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下半年经济将企稳回升
核心摘要
坚持宏观调控的区间管理,要争取做到调速不失速。也就是说由于要素条件的变化,中国适当的减速,这个恐怕是规律性的,但是即使在减速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一个度,绝对不能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出现失速。
特约记者 张梦洁 北京报道
一季度经济出炉,7%的增速刚好守在今年的经济目标上。但纵向来看,这一增速无疑是多年来的新低,包括工业、投资等分项指标,纷纷回落。
作为开局之际的一季度经济,往往具有风向标作用。21世纪经济报道为此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
范剑平预测,在今年下半年约7月份的时候,经济会开始慢慢企稳,中国正处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折的新旧交接关键时刻,要注重培育新经济的发展动力。
“对中国来讲,只要在稳增长的同时,加大创新驱动方向转型的努力,把新的发动机培养起来,中国经济一定会在一个合理的增长水平上建立新平台,进入非常健康的新常态。”
要素资源势弱拉低一季度经济
《21世纪》: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GDP为7%,同比环比增速都在下降,对一季度的经济数字作何评价?
范剑平:今年一季度让人比较惊心的是环比增速,确实非常紧,只有1.3%。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目前经济下行的压力非常大。但中国目前处于新的发动机培育之中的过程,传统产业比重太大,新经济这块比重还没有大到足以能够挑大梁的时候,这时出现一定经济减速也是可以理解的。
《21世纪》:有分析认为房地产是拖累一季度经济下行的主因,也有认为是工业。一季度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范剑平:一季度经济下行有几个综合因素,很难说是因为国际环境不好造成的,还是因为房地产这一个因素所造成的,也有人归结为现在降息不够资金成本太高造成的。
去年以来,中国经济回落幅度比较大,主要还是过去依靠劳动力廉价资源,或者说廉价要素资源的这些行业下滑。不是简单的房地产,而是整个中国要素成本越来越高以后,温水煮青蛙,很多行业利润越来越薄,产能又过剩,这个时候再去扩大生产,尤其是再去进一步扩大投资,进而失去了动力。
对于下滑我们也不能走老路,稳经济要把有限的政策资源放到培育新经济这个板块,和历次调整不太一样,这次我们国家很多存量产能调整的压力非常大。要素调动变化造成的下行要容忍,甚至应该看作是好事,这恰恰是结构调整开始真正朝着良性方向变化的过程。
7月份经济会逐渐企稳回升
《21世纪》:预计今年经济企稳会在什么时候?
范剑平:从短期来看,今年下半年经济出现企稳和小幅回升的可能性非常大,有可能会出现在7月份。
做这样的判断有两个依据。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去年以来经济加速下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加速下跌后引起了企业的去库存,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见底了,成千上万的企业由去库存变成补库存,就会使得经济触底回升。
去年6月份以后油价出现暴跌,8月份开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出现负增长,去年12月份工业利润负增长达到8%,今年前两个月负增长4.2%。为什么原材料的成本价降低了,工业利润反而降了?原因是购进价格降低了,可是出厂价格也降低了,我国PPI工业出厂价已经连续下跌38个月,这已经超出了历史记录,打破了历史上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最长31个月的时间,跌幅也是超过历史记录。因而,在这样下跌的过程中企业一定会买涨不买跌,反而减少原料库存,库存投资的减少就是社会总需求的萎缩,这对我们经济造成下行压力。
补库存的需求就看价格,石油被称为商品之王,如果油价慢慢企稳,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也会慢慢企稳。3月份降幅开始收窄,如果一季度开始出现这样的现象,二季度见底的迹象进一步明显,企业有可能从去库存转为补库存。由于这次PPI下跌时间非常长,前面去库存越彻底,未来补库存反弹的力度也会越有利,这是下半年经济企稳回升一个很重要的力量。
第二个依据是来自于政策。从去年以来,我们一直不断定向宽松加大力度,政策力度合适不合适,关键是看利率什么时候见底,中国经济预测中有一个统计链叫“利率见顶,9个月以后经济见底”,这就是货币政策的实质。
去年二季度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是7.26%,三季度虽然有很多定向宽松政策,但是利率不降反升至7.33%。去年11月21日,第一次全面降息以后到四季度末利率降到了6.92%,最近一季度又比去年四季度末利率又降了一点。因此,基本可以确认,去年9月底是上一轮利率上升最高点见底的时间。如果9个月以后经济见底,今年7月份我们国家前一段宽松政策效益,在下半年稳增长的作用会更加明显的显现出来。
最近又加大一些政策,包括对房地产稳定的政策、降低电价等减轻企业负担的政策,这些政策对我们下半年经济企稳回升都是有好处的。
《21世纪》: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市场上关于降准降息的呼声比较大,降准降息拉动空间多大,有何政策建议?
范剑平: 我个人认为降息的空间是存在的,而且是早降早主动。
首先从总量上来讲应该宽松,现在的问题就是担心宽松以后,钱会不会又跑到产能过剩的行业,或者又去与实体经济无关的东西。所以,银根的放松和引导资金流向的政府调控方式改革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够真正让这些资金在稳增长中和调结构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要宽松,但希望把宽松的这些资金更多的用到发展新经济、支持科技创新、支持民生,也包括支持关系到未来发展后劲的基础建设方面。
对中国来讲仅仅靠降息降准是不够的,中国未来更大的希望是通过改革促进有利于创新环境的形成。要把过去过于强势政府的力量,把一些不必要的审批减少,增长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
两大动力拉动经济回升
《21世纪》:经济企稳回升的动力在哪里,目前来看,我们的出口、投资、需求动力都偏弱。
范剑平:关于目前经济动力问题,我觉得应该从更长远的历史时期来看,因为中国正在由所谓的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折的新旧交接,或者是新旧衔接这样的关键时刻。
在要素驱动阶段,可以说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发挥的非常好。对未来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前景,我个人还是非常乐观的。因为对中国来讲,拥有别的国家所不具备的很多有利条件,中国人口的数量红利虽然减弱,但中国人口质量红利还有很大空间,这是创新驱动所需要的。现在农民工数量少了,数量红利可能在减弱,但每年毕业六七百万的大学生质量红利,可以通过产业升级慢慢发挥出来。
另外,中国市场回旋余地非常大,中国这么大的市场,为创新型企业在市场上提供一个试错的机会,这是别的国家不敢想象的。很多新产品,中国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用它,就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足够的试错的机会,这为创新企业提供很大的市场,拓展了空间。
《21世纪》:你提到了经济企稳积极因素,那在经济下行到回升的过程中,有什么局部性的风险需要防范?
范剑平:仍然是坚持宏观调控的区间管理,要争取做到调速不失速。也就是说由于要素条件的变化,中国适当的减速,这个恐怕是规律性的,但是即使在减速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一个度,绝对不能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的下滑,出现失速。
值得警惕的是,国内有一部分省份,一部分地区可能去年以来减速的幅度偏大了,有滑向失速的可能,比如东北今年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出现负增长,在我们国家历史上确实比较少见的,和其他东中西三个板块相比反差太大。
(编辑:耿雁冰,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18792852721@163.com;gengyb@21cb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