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繁荣背后有合理逻辑
特约评论员 韩旭
今年以来,中国股市气势如虹,在最近短短两个月时间内,沪综指上涨逾30%,上周新增股票账户数达326万户(今年第一季度新增逾795万户)。本周一,沪市成交金额不仅突破万亿人民币,更导致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显示失常——最初的程序设计没有考虑到上证成交单日破万亿的情况。
与股市火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季度中国经济数据继续疲软。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0%,创出六年来低点。3月份出口同比下跌近15%,月度贸易顺差降至13个月内的最低点。3月份发电量再度出现负增长,并创出五年多新低。再加上整体消费处于偏弱水平,房地产销售数据表现不佳,都说明中国经济仍处于下行通道中。
股市与实体经济形势出现歧异,让指数未来走势充满未知数,也使得投资者心理忐忑不安。作为经济晴雨表,火爆的股市是不是如实反映了中国经济疲软的走势?
按照经验,股市一般会提前6至18个月反映宏观经济走势。随着中国政府一系列“稳增长”措施出台,且刺激力度呈加码态势,不得不让市场对未来经济阶段性回暖充满信心。再加上上周末央行意外大幅降准,更是冲销了之前中国证监会提示风险和监管通报的“负面影响”。从这点看,股市只是对经济前景和监管层态度做出了正确反馈。
那么未来市场真的能如预期的那样继续走下去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应明确一点,中国股市仍有强烈的“政策市”特征。
今年“两会”上,央行行长周小川明确表示,资金流入股市也是对实体经济的一种支持。4月17日,证监会宣布规范两融通知,一度使市场胆战心惊,但在一边倒的看空声音中,证监会又迅速于两日后发布澄清公告,告诉市场不宜过度解读。再加上此次降准,都可以解读为政府对股市持支持态度。
实际上,监管层这种种行为背后的逻辑是,在间接融资仍支撑中国实体经济主渠道的当下,政府更希望通过股市这一直接融资渠道,解决企业融资难、总体债务率高的难题,同时缓解银行为实体经济输血的压力。
过去,银行信贷融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国有企业(大都属于强周期行业)成为银行信贷的主要受益者。随着经济增速持续放缓,这些企业普遍产能过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渐削弱。更重要的是,中国企业债务占GDP比重已经很高,如果继续按过往方式维持生计,则企业的债务压力会越来越大,“僵尸企业”就会越来越多。这显然是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中国不遗余力改革的同时,也需要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就业人员比例超过90%以上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将成为未来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满足它们迫切的融资需求?通过股市融资,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股市繁荣也将成为经济稳定的必要条件之一。(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