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党的前车之鉴
陈永杰
英国大选还有不到十天就要举行,但民调显示保守党仅能拿下290席左右,离国会半数尚有近四十席的距离。由于有机会与之结盟的自民党充其量最多30席,保守党现在苦恼的,就是如何可以再夺10席。这是卡梅伦最近不断强调苏民党(SNP)崛起的危险性,以及在前几天宣布推出“英格兰政纲”(English Manifesto)的重要背景。不过,这个做法非常危险,遭到亲工党的《卫报》狠批,连一向支持保守党的《每日电讯报》也发出警告。
工党与保守党在全英都有议席,但工党的主要扎根英北,保守党的腹地则是英南。苏民党在苏格兰的崛起,意味着工党有可能被赶出苏格兰主流政治,沦为一个主要在英格兰有议席的政党。因此,站在保守党的角度,现在与工党打选战的重心,其实并不用铺开全英,而仅在英格兰一隅。
把这一点搞清楚了,保守党要思考的就是怎样刺激英格兰的支持者出来投票。面对苏民党的崛起,有部分英格兰人对这个分裂主义政党确感不安。这主要表现在财政开支之上:苏民党要加税加福利,保守党要减税减开支。在一些具体政策上,英北选民与英南选民的倾向也不同。例如住房政策,英北选民认为政府要建的是“廉租房”,英南选民则更多希望买到政府资助的“经适房”。要争取全英支持的政党,理应在这种地区间价值差异中取折衷中场。工党就是如此,但坏处是两类选民均有隔靴搔庠之感,拉票效果不佳。现在要与工党抢夺英格兰阵地,保守党的绝招就是在全英政纲之外,再提出一份“英格兰政纲”,特供英格兰选民。
然而,保守党全称为保守与统一党(Conservative and Unionist Party),官方全称中有“unionist”(可译为“联合”或“统一”)一词,明确支持大英的联合政体。更严重的是,提出“英格兰政纲”是让英格兰选民站在英格兰一隅的角度来思考,而不是整个大英,实质上等于唤醒英格兰民族主义,并以此来对抗苏民党代表的苏格兰民族主义。这样的结果,即使在很多保守党元老看来,将是在配合而不是阻止分离主义,在拆散大英帝国上与苏民党异曲同工。
有人会说,选举不就是要无所不用其极吗?错,那是暴力革命的逻辑,选举的伦理是把长远胜利放在眼下输赢之上,要追求多元共融的求和立场,而不是二元对立的求战下策。1974年,时任保守党首相希斯(Edwards Heath)面对煤炭工会的罢工浪潮,民调显示他完全可以推出一个代表中产阶级的政纲,靠六成选民的支持压倒工会。但他没有,他推出了一份所有人都认为软弱的妥协政纲,于是保守党输了当年的选举。选战专家多认为希斯的做法愚蠢,但是社会学家却有不一样的看法,他们会觉得希斯避免了一次族群撕裂,维护了大英团结。
1979年,希斯一手提携的撒切尔夫人,背靠英南选票重返唐宁街,然后横扫工会。铁娘子威名现在无人不知,可是整个英北,从杜伦到阿伯丁,保守党从此成了选民的陌路人。现时苏民党党魁史特金(Nicola Sturgeon),也正是在苏格兰人反抗撒切尔强硬措施的时代加入政治。回过头想,族群撕裂的伤口要多久才能愈合,保守党自己应该最有切肤之痛。(编辑 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