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选:卖公屋能否解房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陈永杰 2015-04-29 05:25:1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英国大选:卖公屋能否解房困?

陈永杰

还有一周时间,英国选民便要投票选举下一届国会。如果把选举中的选民比喻为房东,那么这张选票便相当于一份租约。在英国,这场选举就是为唐宁街10号签来下一位租客。诚然,笔者在这里只是打一个比方,因为唐宁街10号应该永不放租。唐宁街所在的区域,从国会经过白厅,通过林荫大道走向白金汉宫,倒也有可以租住的房子。只是,伦敦到处都寸金尺土,这一带的租金或者房价可谓堪比天价。

随着选战即将进入最后一周,保守党和工党均不约而同拿住房政策作为主打内容。保守党的政纲要求住房协会(housing association)拿21万套公屋出来,并且打三到五折,卖给租住满三年或以上的住户,另一方面又为这些公屋单位设了售价上限:伦敦是10.27万镑,英格兰其它地区则是7.7万镑。即使不算折扣,换算成人民币,也只是最多一百万便可置业于伦敦,伦敦以外也就是七十万左右。在英国,这个价钱绝对诱人。工党拿给选民的置业“套餐”则有两大内容:一、首次置业优先(First Call),为购入30万英镑以下房屋的首次置业买家免去约值5000英镑的印花税;二、本土优先(Local First),用一连串组合措施确保本土居民有优先权利购买空置物业,而不是海外炒家。

如果简单地拿两党的住房政纲作比较,或许有人会觉得保守党的“套餐”更吸引。不过,保守党的“套餐”被很多学者批评为短视,背后其实是一些原则性的争议。例如,政府在住房方面的责任,究竟是确保人人有地方住,还是人人都有房产?由于政府是拿纳税人交的税来提供住房,因此,由政府通过住房协会,控制一批相当于“廉租房”的公屋(council housing及social house),廉价租给收入低的公民,这没有太大的争议。但如果把这些“廉租房”改为“经适房”,卖给部分人的话,那其实是等于用一些公民的钱帮另一些公民投资房产,这是否也是政府的责任,很多学者不同意,纳税人更非常有意见。更加重要的是,政府本可通过放租公屋,调配社区中不同阶层或不同种族的比例,促进不同族群交流共融。如果把这些房子都卖了,那么政府的这个调配手段就失去了,长远而言不见得是件好事。

然而,即使工党的措施似乎更为可行,其指向与保守党实际上并无本质差异,都是便利乃至鼓励住房自有(housing ownership)。用购置恒产来拉选票,放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确曾是当年撒切尔夫人的选战杀手锏。不过,到了当下这个年代,这真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出路吗?撇除掉一些价值观上的争论,不妨先思考一个操作上难题:住房自有离不开抵押贷款,贷款取决于工作合同,在撒切尔夫人当政的年代,英国大多数工作者都拿着长期合同,一辈子做一份工作。现在呢?即使是医护人员和教师群体,也在保守党的改革浪潮中忧心自己的职业稳定性,有多少还能拿一份可靠的长期合同去抵押?在一个劳动者得不到足够保障的社会,置业的成本或者门槛难免更高。假如勉力为之,风险最后该谁来承担?这恐怕不仅仅是值得英国思考的问题。(编辑 祝乃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