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昌彦:新常态下应更多关注全要素生产率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青木昌彦:新常态下应更多关注全要素生产率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北京报道

近日,在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举办的“国家治理与公司治理”讲座上,斯坦福大学荣休教授、国际经济学会前主席青木昌彦教授(Masahiko Aoki)解读了中国经济新常态。

青木昌彦认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支撑以往经济发展的两种因素,即人口红利和库兹涅茨效应(就业人口从效率较低的农业地区转向效率较高的城市地区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将会逐渐消失。

青木昌彦建议,推进人均GDP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关注供给侧,而非需求侧的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将成为未来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对此,博源基金会理事长秦晓在讲座活动上指出,过去在理论上我们误把凯恩斯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短期模型看成长期模型,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才是长期增长的基本要素。中国从旧常态到新常态,不仅是从市场意义上的从需求转向供给,也是在政策理论意义上从需求转向供给。

人口红利将减弱至负效应

青木昌彦指出,上个五年周期(2008-2012年),中国人均GDP增长率为8.62%,其中人口红利和库兹涅茨效应合计占比3.57%,作为可持续增长的来源,它们将逐渐消失。这是新常态不可避免的现实。

青木昌彦解释,适龄劳动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人口红利是中日韩三个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时期的共同点,但人口红利会渐弱,甚至变成负效应。他预测中国在2010-2030年间,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下降到-0.42%。

青木昌彦指出,库兹涅茨效应是东亚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呈现于日本(1955-1970)、韩国(1970-1990)和中国(1982-1987,2000-2012)的高速增长时期。

“中国现在正在进行改革,未来几年还会有一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这样库兹涅茨效应的贡献率会是2.2%。但是超过70%的劳动人口达到了40岁以上,他们进入城市后如何掌握进入其它产业的技能,这一点非常关键。”青木昌彦说。

“中国的库兹涅茨效应会在2020年后变得微不足道,就像不久前的日本和韩国那样。”青木昌彦指出,如果届时农村土地产权已进行了改革,从而提高生产力,则库兹涅茨效应将变得更微乎其微。

青木昌彦认为,从日韩等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将农村人口保持在20%左右库是涅茨效应的临界点,如果中国2028年达到这个临界点,库兹涅茨效应的贡献率将下降到0.9%,远低于以往的水平。

“在未来的10-20年间,我们对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或者其他人力资本的投资越大,那么我们可以享受更长的、更大的库兹涅茨效应。”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系主任周黎安在讲座上说。

公司治理领域的三个法治重点

青木昌彦指出,由于库兹涅茨效应和人口红利的下降趋势无法逆转,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经济体的可持续增长取决于劳动生产率,尤其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未来的重点是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以及将人力资本与金融资本、物质资本结合起来,将这一新组合作为可持续增长的唯一来源,尽管与过去相比其增长速度较低。”青木昌彦指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专业的管理领导层辅之以市场为导向的、基于规则的公司治理十分关键。

青木昌彦认为,从公司治理角度来看,要进行公司管理的专业化,从公共福利和经济效率的角度将生产和监督的要素进行结合,这对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至关重要。对公司管理的主观干预,或者公司资产被非透明的方式私有化都是需要极力避免的。

在青木昌彦看来,新常态下经济改革的三个支柱,也即公司治理领域的三个法治重点:一是大型国有企业公司管理的专业化,以防止不透明的行政干预,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二是通过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实现公司治理的法治化;三是通过国家基金的方式提供社会保障。这三个因素构成了经济改革的三个支柱,相辅相成。

“对中央企业而言,仅仅向混合所有制的转型是不够的,需要根据《公司法》对国有企业进行透明的治理,尤其需要做的是引入外部的管理者甚至监督者,发布透明的公司财务报表,并根据对公共福利和经济效率所作出的贡献来进行管理层的选择。”青木昌彦解释。

青木昌彦分析,根据《21世纪资本论》的作者、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迪的研究,资本回报率中超过GDP增长率的部分被超级经理人或其它利益群体瓜分,就会造成贫富差距拉大。所以,可以将国有企业的一部分股份交由社会保障基金来管理,既可以监督公司运行,也可以维持社保基金的可持续增长。

“如果将目前国有股份的很大一部分分给多个养老基金,在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下进行专业管理,那么金融资本回报率上升后,基金受益人即退休人员和员工也可以受益。”青木昌彦指出,这样既可以通过高效、创新的企业管理对人均GDP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同时也可以在后人口转型时代为社会保险提供资金来源。

(编辑:肖欣欣;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wangjk@21cbh.com;xiaoxx@21cbh.com)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