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民航局的推动下,卫星定位着陆系统有望尽快在中国大陆的机场推开,以解决机场容量饱和与航班延误的问题。
4月29日上午,两架来自东方航空和山东航空的飞机成功降落浦东机场,完成了霍尼韦尔公司新一代利用GPS定位的着陆系统(又称“GBAS系统”)在中国的首次演示飞行。据了解,这套系统可通过提升飞机在进近阶段(飞机下降时对准跑道过程)的飞行精准度,从而提高飞机降落的效率、缓解航班降落阶段的拥堵。
据悉,此次演示飞行是由民航局委托下属的民航华东局所推动的,使用系统便是霍尼韦尔航空航天集团研发的SmartPath系统。公司方面透露,由于中国机场相对较新,中国有望成为首个在所有大型枢纽机场使用这一新技术的国家。
对于技术升级的实际意义,霍尼韦尔亚太区总裁Briand Greer告诉记者,如果在天气状况不佳的情况下,预计使用这一系统后平均可提升10%的机场容量,从而减少相应的航班延误。
和全球绝大多数机场一样,目前中国机场所使用的飞机着陆系统是传统仪表着陆系统(又称“ILS系统”)。这一系统是运用上世纪30年代技术,通过每条跑道安装的多对天线来向飞机提供进近和着陆引导,从而帮助飞机准确地降落在机场跑道上。
而新一代的GBAS系统则试图利用GPS定位,用一套设备为机场的多条跑道提供进近和着陆引导,做到只要一套系统便可为机场多条跑道提供引导,从而使飞机下降角度、进近线路和天气状况的限制明显减少,所收获的更精准信息能使空管部门更灵活地安排飞机的起降,最终提升机场流量。
不仅如此,霍尼韦尔集团业务拓展总监Paul Nef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由于使用的卫星定位,这一GBAS系统也将有利于地形复杂、身处高原的西部地区机场。“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传统的着陆系统很容易会出现故障,从而影响空中救援,但GBAS系统却能够避免。”
据了解,ILS系统寿命仅有十几年,平均每半年就需进行一次维护更新,而新的GBAS系统在这方面每年可节省约40万美元的成本。
Paul Nef透露,目前这一系统已经在全球25个机场运行,其中美国、德国、西班牙、瑞士和澳大利亚五个国家已经认证了霍尼韦尔的GBAS系统。
然而,由于目前针对GBAS系统中国尚无相关认证标准,前述在浦东机场安装的GBAS系统仅仅只能用于演示,暂时无法常态化运行。而在霍尼韦尔的这套系统之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去年已经在天津滨海机场试运行过一套国产的GBAS系统。
“霍尼韦尔正在与民航局合作制定相关的技术标准,争取在今年底能够有所突破。” Paul Nef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