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首推500万张HCE卡 全覆盖抢滩移动支付
见习记者 王晓 北京报道
继工行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发布不到两个月,互联网金融又推新产品力作。
5月5日,工行在北京与中国银联、VISA合作,推出HCE云支付信用卡产品,号称此举是“亚洲地区首家”推出此种新型支付产品的商业银行。
工行副行长王希全评价称,“这是工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线的最新力作,也是工银信用卡发卡量突破亿张后的一项创新成果”。
HCE(Host-card emulation)中文称“主机卡模拟技术”,即利用手机APP模拟芯片卡的安全技术,来实现银行卡的发卡交易。该技术颠覆性地抛弃芯片信息存储的物理形态,通过云端服务器实现信息的交换,以达到便捷、安全支付。
工行此次通过率先利用这项“颠覆性创新”的技术,搭建覆盖线下近场支付及线上远场支付一体化的便捷体验,有意站到移动支付的风口翩翩起舞。
工行牡丹卡中心总裁栾建胜表示,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最便捷的工具,为多个生活场景中的便捷体验提供了可能。可以断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是移动金融。
栾建胜引用的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突破12亿人次,其中智能手机用户突破5亿。2013年,移动支付增速超过300%。而商业银行应当为广大客户提供随时随地的服务,开创即时需求、即时响应、即时解决的新型服务模式。在这场移动支付体验的比拼中,工行有意引领风潮。
HCE云支付模式
在云支付信用卡推出前,市场上已有多家商业银行推出近场支付功能的支付产品并应用,工行的云支付信用卡有何不同?
栾建胜介绍,此前市场上商业银行推出的移动支付产品,均是通过物理形态存储银行卡的芯片信息实现交易功能。如IC卡、SIM卡、SD卡以及手机内嵌的SE模块等。
而HCE云支付信用卡没有物理形态,但其安全性又可以达到芯片级的防伪性能。因此,工行又称其为“没有芯片的芯片卡”。这项技术是将手机与银行卡功能合二为一,栾建胜认为具有“颠覆性创新”。
紧接着下一步,工行搭建了先进的云端服务器,用来存储海量的银行卡账户信息。
此环节,工行通过采用国内首度使用的令牌(Token)技术,在客户的手机APP中仅存储令牌作为银行卡的“替身”。这样既不发放实体卡片,也不在客户手机中显示真实的卡片信息,而是通过云端服务器与手机APP的实时交互,达到完成云支付信用卡在手机端的发卡交易、密钥下载、身份验证等一系列操作。
在使用体验上,HCE云支付信用卡具有秒开、闪付的特性。
消费者打开工银手机银行客户端后,下载工银HCE支付云,选择信用卡绑定并验证激活,便会得到一张虚拟的信用卡。该卡相当于已绑定信用卡的附属卡,此后,消费者即可享受便捷的线下近场支付和线上远场支付。
对于这种模式,工行在发布会现场还施行了一场演示。
假设一位顾客想要购买一张加油卡,当收银员在POS机设定好消费金额后,顾客的手机接近POS机,而几乎在同时,POS机和手机显示支付成功。整个过程不过2秒钟。
对此,工行人士表示,VISA信用卡通道可以实现闪付,如果通过银联通道,根据相关安全性要求规定,顾客还需输入支付密码,不过,支付速度同样相对快捷。
如果消费者需要网上购物支付,只需要一次绑定工银e支付便可一键支付,此后输入一次密码不必跳转界面即可完成支付。而此前,在跳转到支付界面后,消费者还需要输入验证码、密码等多项验证,过程相对繁琐。
不过,目前该云支付信用卡仅适用于有NFC(近场支付)功能的安卓手机。工行人士介绍,因为苹果系统推广自身的APPLE PAY,在苹果手机上的应用还在谈判中。
500万张卡推广计划
栾建胜表示,云支付信用卡实现了最高级别、银行级的风控保障客户交易安全。云端服务器的令牌生成技术以及动态密钥技术都十分先进,可以保证数据传输中的信息安全。
此外,交易信息在云端实施令牌和密钥的在线实时审核,可以防范卡片伪冒风险。
最后,工行还构建了可视化的实时监控系统,一旦发现客户交易发生可疑支付行为,就会及时联系客户核实。云支付信用卡目前的单笔交易限额定为5000元,如此设置的目的在于确保大额资金交易的安全。
栾建胜介绍,HCE云支付信用卡计划发行500万张。从这个月起,首先从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深圳、青岛、宁波、厦门、大连、苏州等重点城市支行率先发行。待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国铺开,并计划今后在二三线城市也实现全覆盖。
工行方面介绍,目前国内可以受理云支付信用卡的终端设备,已经超过400万台。而在世界范围内,HCE云支付适用商户已经超过千万户,在欧洲、澳洲等地尤为普遍。
栾建胜表示,工商银行正在为移动支付使用环境进行优化。在超市、加油、票务、影院、热点商圈优先投放非接POS,对早期合作商户免费进行POS终端的更新升级。下一步,将会重点选择知名主题公园、品牌连锁店、商业综合体等进行合作。
记者注意到,在当天的发布会现场,既有百胜餐饮、麦当劳、7-11超市、物美等生活消费连锁机构的代表,也有佛罗伦萨小镇等商业综合体的高管,还有亚马逊等电商企业的负责人。覆盖了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经常消费的场所以及线上网购场景。(编辑 李伊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