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法兴中国董事长马蓉露:
法兴中国营收大增八成 “投资增长计划”两年复盘
本报记者 黄斌 北京报道
在中国展业已超过30年的法国兴业银行(下称“法兴银行”),发展历程可被视为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缩影,其未来的中国战略,或许能给外资行的中国之路带来一些启发。
近日,法国兴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下称“法兴中国”)发布了2014年年度报告。财报显示,法兴中国去年全年营业收入为7.3亿元,较上年的4.1亿元大增80%;净利润3290万元,相比之下,2013年则亏损1.4亿元。
法兴银行于1981年起,开始帮助法资企业来华投资,仅专注于投行服务。2008年,政策批准外资银行在国内成立法人机构开展人民币业务,法兴中国成立。在中国注册法人实体后,法兴中国曾在随后的三年里年复合成长率达30%,但2012年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其当年的业绩不升反降7%。
2013年6月,法兴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而今已过近两年,改革效果几何,如今的业务布局怎样,法兴中国未来将如何在新常态下淘金中国?
“我们还在路上。”近日,法兴中国董事长马蓉露(Anne MARION-BOUCHACOURT)在其位于北京金融街的办公室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专访时表示,法兴中国此前推出的Project 200(投资增长计划),效果正在显现,但同时,“未来法兴还有很多事要做”。
马蓉露所说的“投资增长计划”,是指法兴中国酝酿于2012年,并于2013年6月推出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调整。其主旨是加强法兴集团在中国市场的投入,并将法兴中国未来的发展重点调整为“财富管理”和“企业和金融服务”两大板块,利用法兴海外网络优势和差异化服务获取目标客户,以释放其“全能银行”模式的协同效应。
板块“三变二”:“投资增长计划”始末
《21世纪》:2014年年报显示,法兴中国的营收和利润均回到了高速增长的通道,是否意味着此前提出的“投资增长计划”进入了阶段性的收获期?能否介绍一下该计划,以及出台的始末?
马蓉露:2008年,法兴在中国成立本地注册实体,开始探索全能银行经营模式,但当时法兴并不知道最适合中国的模式是什么。3年前,当我来到中国时,法兴已推出多项业务,但并未达到预期,为此我们开始重新审视法兴自身的优劣势,以调整我们的发展战略。
从全球网络来看,法兴当时在18个非洲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是欧洲最大的银行之一。从产品和服务来看,法兴在自然资源、能源电力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对欧洲的金融市场非常了解。
彼时,中国市场上不少企业对非洲的自然资源非常感兴趣,亦有很多企业对欧洲的技术和品牌感兴趣。于是,我们瞄准了与法兴的优势相契合的公司,并于2013年6月正式推出了Project 200(投资增长计划)。
这个计划的首要内容,是加大总部对中国地区业务的投资。例如,法兴中国招聘了更多资深银行家,并增加对大宗商品和能源领域、金融机构、跨国企业等重点业务的投资;同时,加强了对产品的开发和投入,尤其是配合中国企业跨境业务的需要,包括大宗商品和能源领域的融资和风险管理、并购、出口信贷、发债、利率和外汇风险管理、贸易融资、现金管理等。
此外,我们在差异化竞争上做了战略调整,将个人财富管理和企业金融服务两方面的发展与投资作为未来银行发展重点,细分客户群,以差异化服务争夺目标客户。
《21世纪》:为配合“投资增长计划”,法兴当时做了哪些内部调整?目前法兴中国的业务重点和部门结构是什么样的?
马蓉露:我们首先对法兴中国的业务板块做了整合。
调整之前,法兴中国主要由商业及个人银行、投资银行、私人银行三部分构成。
调整之后,业务板块分为两部分:企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部、财富管理部。企业银行及金融机构部,是把之前的投行业务和商业银行业务统筹在一起;财富管理部则包括个人银行和私人银行等业务。也就是说,私人银行与个人银行正式合并纳入一个部门——财富管理部,这让法兴中国更加专注于高端个人客户。
调整过后,我们得以利用法兴的海外网络和差异化服务获取目标客户,以释放其“全能银行”模式的协同效应。
同时,我们着手加强培养本地人才。法兴中国最初组建时,我们从香港调来一些同事,现在我们尽量本地化。聘用的高级银行经理都是中国人,目前法兴中国只有少量外籍员工。
此外还加强风险控制,以确保法兴拥有适当的基础设施支持业务风险管理和客户服务。
《21世纪》: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似乎已是众多外资银行口中的标配。在这方面,相比其他外资银行,法兴银行有哪些特点?
马蓉露:主要体现在协同效应上:除了不同业务的协同效应外,还有不同地域的互相补充。
比如,目前法兴集团在亚洲地区的增长很强劲,而其他成熟的地区的增长则相对缓慢,对法兴集团的整体业务起到非常好的平衡作用。在非洲、东欧、俄罗斯等地,我们有大量的零售业务,而我们的投行业务,在世界各地主要的金融中心都有分支机构。这样,对整个法兴集团来说,业务和地区上都比较平衡。
央企欧元债“爆发”将持续
《21世纪》:目前,哪些行业是法兴中国发力的重点领域?未来你们计划将在哪些领域掘金?
马蓉露:在中国,法兴有五个目标客户市场:超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国际业务),大型企业(规模较小,但在法兴具有优势的地区有大量贸易融资和现金管理业务),大宗商品和能源部门(本地贸易商),跨国公司,以及金融机构。
我们会根据这些客户的需求来分类。
以往,我们的架构是以业务线为准进行垂直管理的,但这一结构很难释放业务间的协同效应。比如,投行部门帮助客户发债之后,通常不会考虑它是否还有商业银行产品的需求。在架构调整之后,法兴则能利用专家、客户经理团队专门负责所有客户关系管理,了解需求后,再与后方的投行、商业银行等产品部门合作,为其量身定制方案。
未来,法兴将继续在石油和天然气、电力和能源、收购融资、债务资本市场业务发力。例如,我们能够服务于大型中国企业在非洲管理他们的现金,而目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银行寥寥无几。
同时,我们也对与中国对外开放有关的一切业务感兴趣。
例如在上海自贸区,我们可以做现金池业务,这必然是一个有发展潜力的业务。我们也正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帮助小企业获得融资。还有就是贸易商品融资,法兴此前在中国以外地区做过很多这类业务,现在我们正在思考如何在中国发展这项业务。
《21世纪》:在欧洲量化宽松的大背景下,目前欧洲的利率较中国低得多,中国企业对去欧洲发债融资越发感兴趣。中国企业在欧洲发债,融资成本能降低多少?你预计未来中国企业到欧洲债券市场发债是否会迎来一次高峰?
马蓉露:欧元区债券的低收益和充足的流动性,已使得欧元计价的公司债和金融债达到了超越我们预期的水平,其中公司债的规模已经超过了2009年的历史高点,同时高收益债和可转债的比重也在加大。
2014年下半年,通过债券和信贷进行的并购融资业务大幅增长,我们预计2015年这一趋势将会持续。
尽管亚太地区的债券融资总量在下降,但中国企业的债券融资在亚太区的占比却在2014年超过70%,2013年这一比例为57%。去年全球发行规模最大的5笔债券,发行人均为中国的公司。
中国企业第一次在海外资本市场发债是在两年前,目前去海外发债的中国企业在快速增加,规模也随之快速增长。
目前法兴在欧元债券发行市场排名第一。2015年初开始,我们发现有一波中国企业涌入欧洲债券市场融资,包括国家电网、建行、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宝钢集团、北京基建集团和中石化集团。除中石化外,其他企业均为首次在欧洲资本市场发债。预计这一趋势将会因为欧洲的低利率现状而持续,并驱动投资者向回报更高的信贷、新兴市场资产迁移。
《21世纪》: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债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马蓉露:中国企业发行海外债券,通常会选择双币种发行,即发行的债券部分是美元,部分是欧元。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传统的美元债发行商避免过度依赖美元,并且扩大投资者渠道,使得有充足资金的欧洲投资者与现有的美元投资者竞争,进而降低融资成本。此外,如果基差互换(basis swap)环境适宜的情况下,发行欧元债,亦可进一步降低成本。
举例而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今年2月首次在欧洲发行债券,获得5倍超额认购,总认购额约为27亿欧元。最终认购订单的质量和规模使中船能够按掉期利率中间价(MS) +155个基点的价格对5亿欧元的交易进行定价,较初始价格指导水平收窄25个基点。我们是此交易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和联席簿记人。
一般发债机构会考虑选择在他们将要筹集资金的地区为总部的银行。
此外,对发债时机的把握也需要中国企业选择有资历和丰富经验的银行,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编辑 付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