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文凭崇拜,杜绝虚假大学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
全国高考在即,近日一些媒体也报道了虚假高校的问题:俗称“野鸡大学”的许多非正规、虚假大学也在大张旗鼓地准备借招生来敛财。
不过,今年的情况略有不同。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高校名单,截至去年7月9日,全国共有2542所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444所民办普通高校)。教育部还提醒广大考生,可以通过教育部网站和“阳光高考”信息平台,查询年度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院校名单,“这个名单之外的各类办学机构均不具备相关资格。”这次的预警及时地为广大考生家庭提供了准确的高校信息,以防高考落榜生被一些以敛财为主要目的的虚假大学欺骗。
以往,各地的虚假大学行骗的手段非常多样化。网站通常都会打上与一些名牌大学合办的字样,而且还经常冠以“中国”、“首都”等字样,这些网站的服务器大都在境外,存在着难以监管的现实情况。虚假大学能够冒出这么多,而且屡禁不绝,也说明了上当的人也不少,存在着不小的“需求”。
为什么一些高考落榜考生会上当呢?说到底是一个文凭的问题,落榜考生们急于拿到一个文凭,因为文凭关系着找工作、收入以及社会地位,不能拿文凭也要创造条件拿文凭。尤其是在高校扩招实行以来,文凭指标的普遍化,导致没有文凭的落榜考生更加迫切去争取一个文凭。
扩招实行以来,本身一些高校的生源质量就有所下降,再加上这些虚假大学的毕业生,重文凭而轻能力的现象更明显了。或许会有人说,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一些毕业生一进入市场找工作立马就会露马脚。但是,许多学生的家庭对其教育回报投入的期望,远不是拿到这么一张文凭。虚假大学的危害性与欺骗性很大,令这些家庭上当后,不仅浪费了钱财,也耽误了这些学生的宝贵青春。他们原本可能会去复读,或者是上一些技能培训性的学校,学一些真本领。
虚假大学的危害性还在于,一些考生可能是知道这些大学的虚假性的,只不过为了拿到文凭而选择这种“捷径”,拿到这种弄虚作假的文凭后再通过社会关系找工作。这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使得一些人不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宁愿采取投机的做法。
教育部及时公布大学名单,有利于公众擦亮眼睛。同时,相关部门对于虚假大学的打击力度也要加大,因为,毕竟有一部分选择虚假大学的人是知道这些学校的性质的,就是为了文凭而去的。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将会起到关键的角色,不少大学生能够具备创业的能力,正是因为他们接受到了良好的高等教育,而那些虚假大学只会产生无用的文凭,不仅败坏社会风气,而且瓦解大众原本对真才实学的敬仰。(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