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PPP需建立大金融政策框架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王东宾 2015-06-10 05:10:0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环保PPP需建立大金融政策框架

发挥各种政策的协同作用

特约评论员 王东宾

就“十三五”而言,环保产业将成为大产业,仅“大气十条”和“水十条”需要的投资规模就达数万亿。这样的投资规模,财政投入必不可少,社会资本亦不可或缺,故而环保PPP是公认的首选融资模式。环保问题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和外部性,既与产业发展相关联,又与居民生活密不可分,涉及的领域、环节众多,利用PPP解决环保投融资问题需要建立大金融政策框架。

环保问题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直接与产业发展高度关联,特别是煤炭、电力、钢铁等重点行业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当前,钢铁、煤炭行业的大多数企业处于亏损运营状态,资源型企业处于低谷。这意味着,污染源行业本身难以支撑环保投入的资金需求,通过PPP和金融创新引入外部资源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财政资金和产业基金的政策引导能力也大大加强,以环保端倒逼产业端“调结构”的外部环境相对成熟。

与纯公益项目不同,PPP项目的基本条件在于要形成稳定的现金流。环保的外部性导致企业自身很难获取充足的市场收益,必须依赖制度创新所创设的虚拟权利和交易产品,碳交易就是一种制度创新。例如,欧盟发明的“总量管制与交易制度”(Cap-and-Trade)机制。2013年,我国在七大城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全国碳交易市场也在探索之中,或将于近几年完成。至今年,广东省的碳交易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仅次于欧盟、韩国的全球第三大碳交易市场。

有了碳交易机制,碳金融就应运而生。例如,广东今年将利用有偿配额收入建立广东省低碳发展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滚动发展和循环利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低碳发展领域。同时将开发碳金融衍生产品,通过市场机制解决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投融资问题。此外,广东还将探索建立“碳普惠”制,将环保问题与居民生活直接关联,由消费端的认可形成对于生产端的市场需求。去年,美国参议员曾提出利用排污权许可收入建立“碳社会分红基金”的设想,让居民共享环保收益。

因此,环保PPP的金融支持,既包括宏观层面的产业基金等,也包括中观层面的碳金融等创新,还包括微观层面的产品创新和应用创新,以及“碳社会分红”、“碳普惠制”这样的环保收益社会共享机制创新,形成对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全方位金融支撑。这种大金融政策框架政策应超越狭隘的金融观念,既要贯通宏观与微观金融政策,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又需要有机整合财政、税收、产业、环境、科技等政策,发挥各种政策的协同作用。总而言之,发展环保PPP应谋定而后动,于顶层设计层面构建系统性的大金融政策框架。

(编辑 祝乃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