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方案成重要参考
地方筹谋创新改革试点方案 与自贸区申报叠加
核心摘要
此前受地方追捧的自贸区申报和对接自贸区方案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何与创新改革相叠加亦成为地方目前关注的重点课题。
本报记者 周慧 武汉报道
上海科创中心22条(即上海市政府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在其他地区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由于此前中央深改小组已经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因此不少地方已经在筹划当地的创新改革试点。
一位参与地方试点方案起草的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上海科创中心22条出台后,地方如何在符合自身条件的基础上,找到真正有利于突破体制障碍的改革突破点,是其他地区正亟待解决的重点。
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受地方追捧的自贸区申报和对接自贸区方案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如何与创新改革相叠加亦成为地方目前关注的重点课题。
创新改革与自贸区叠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除了科创中心22条以外,上海也已经初步拟定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试点方案。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是国家层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以下称“8号文”)的举措,有媒体称之为“自贸区后又一新引擎”。今年5月5日,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
地方版的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将着力于突出地方特色和主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而形成与自贸区的互动也已经成为地方进一步抢占改革先机的主要课题。
上海自贸区管委会研究局局长张湧日前就撰文建议,要大力鼓励与科技创新相关的金融资源、金融要素在自贸区框架下率先实现自由流动、市场配置。
同时,他认为,3.0版本的自贸区可能还要进一步探索国际人才往来自由的问题,让全世界的科技人员、研发人员、专业人员等高端人才能够更加便利地到上海自贸区工作、创业、创新,也让上海自贸区的高端人才与世界离得更近、与市场离得最近。
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一中部省份自贸区申报筹备组获悉,其自贸区申报也会考虑与最新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相叠加,重点强调科技创新方面的体制突破,相关方案也正在研究中。
上海版方案成为地方新参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近期参加地方创新改革研讨会发现,上海版的科创22条在会议上被打印分发,成为官方和学界政策研究的参照。
从已发布的上海科创22条来看,其重点强调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
一位参与地方试点方案起草的人士表示,上海科创22条政策,涉及创新改革的方方面面,政策突破的尺度相对较大。地方目前需要在此基础上,再拿出符合地方特点的创新改革政策。
据悉,地方试点的基本定位,是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等相关领域改革,实现重点突破。
按照试点的任务要求,一方面是围绕8号文相关重大改革部署已明确了具体方向、需要落地的相关改革举措;另一方面是目前明确了基本方向、突破性更强、改革难度更大、在面上推开有较大风险、需要中央授权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最后是国家各类改革试验中正在探索、取得成功、需要局部试验和推广的改革举措,以及地方在自主事权范围内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的改革举措。
因此,在科技创新上地方都希望能够“放大招”,制定出“出挑”的改革方案,抢占创新改革试验先机。
以科研成果转化政策为例,上海提出,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归属研发团队所得比例不低于70%。
湖北今年1月份出台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提到,高新区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科研成果,可将转化收益中至少70%划归项目完成人所有。
在5月份以前,武汉东湖高新区有关科研成果转化的政策,是我国针对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中,个人收益分配的最高比例的,而目前上海科创中心的方案已经与其“比肩”。
在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方面,上海提出继续完善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吸引支持跨国公司在沪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其升级成为参与母公司核心技术研发的大区域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
事实上,截至2014年4月,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其中来自世界500强企业的研发中心占比更是达全国三分之一左右,而对于诸多中西部城市来说,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数量,一直是地方想突破的科技创新的短板。
多位参与地方创新改革方案制定的人士评价上海版方案的突破时表示,相对目前全国的情况来说,上海方案已经是有较大尺度突破,而且涉及面很广;在上海科创22条出台后,其它地方如何再追赶,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难题。
(编辑:胡欣欣,如有意见和建议请联系zhouhui@21jingji.com,huxx@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