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流动性陷阱?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苏安 2015-06-16 05:17:0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谁的流动性陷阱?

苏安

笔者在回顾1990年代以后日本的货币政策时,曾不只一次提到过日本的流动性陷阱论争,但未曾想无论是潜在经济增长率,还是实际的GDP增速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中国也会陷入这个无数人无休止扯皮的学术问题。

最让人头疼的是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定义让大家在同一个理论框架里讨论其是否具有现实合理性。比如最近甚嚣尘上的中国流动性陷阱论就明显具有股市写手屁股决定脑袋的典型逻辑:尽管货币当局不断注入资金,但信贷始终不见起色,显示中国陷入凯恩斯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失效。实际上其潜台词是,传统型货币政策失效,应模仿美日欧导入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

众所周知,所谓流动性陷阱最早是来源于凯恩斯,但很少人了解这个概念的源泉是来自于其代表作一般性理论中提到的一种假设,而且把他的假设均衡状态正式命名为流动性陷阱的却是英国另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斯·霍尔姆·罗伯逊(凯恩斯曾经的学生和朋友,后期和凯恩斯思想分道扬镳)。他们所指的流动性陷阱是:长期利率下滑到极限水平随时可能逆转,投资者担心蒙受损失而选择持有货币。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当时的英国人可以容忍的长期利率最低为2%,然而到了1990年代后期,克鲁格曼对日本央行进行批判时引用了这个单词,这个概念突然变得混淆不堪。日本面临的不是2%的长期利率水平,也不存在市场预期的最低长期利率,而是面临短期名义利率“非负”制约。很多人甚至将其误解为:零利率状态下持有存款不如持有现金。其后的历史证明日本当年的争论并不具有建设性,因为即便央行受限于政策利率为零的制约,但两次量化宽松下日本的长期利率依然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目前尚未发生因投资者预期导致的利率下限壁垒,欧洲不少国家甚至摆脱名义利率非负的制约,更别说名义利率下行空间还有很大空间的中国。

实际上,目前中国流行的流动性陷阱议论似乎具有更多希克斯IS-LM分析的理论色彩,但这也意味着这些议论实际上跟凯恩斯思想的距离更大。但无论如何,这些议论完全没有验证过中国目前的信贷扩张乏力是否真是由于利率水平造成的,也没有论证央行的流动性注入和利率水平之间究竟存在什么样的现实关系。中国的利率体系实际上和美国日本存在很大的结构性差别,很长时期内作为货币政策最为核心的手段毫无疑问是更加直接对信贷需求(直接影响信贷规模与增速)发挥指导性行政作用,而不是利率政策。政府强力推动结构改革,为缓解暂时的痛苦维持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秩序而导入宽松货币政策是可以理解的,在目前的情况下,妄言流动性陷阱为大规模量化宽松作理论基础是否真的对经济增长带来良好效果必然是值得怀疑的。(编辑 张立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