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脱欧?
本报评论员 刘波
6月30日,希腊在最后期限截止时仍未能偿还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17亿美元债务,各方担心的希腊违约终于出现了。只不过IMF对此的表述依然是“拖欠”(in arrears)而不是“违约”(default),而后者会对市场心理产生过大冲击。
这次违约并不意味着希腊退出欧元区已成定局。据报道,希腊政府还在继续向“三驾马车”(欧盟、欧洲央行和IMF)提出新的建议。法国财长萨潘表示,仍在寻求和希腊达成协议。但将于7月5日举行的公投将是一锤定音的。希腊人将投票决定,是否为继续取得援助而接受债权人要求的严厉的经济改革与紧缩政策。
如果公投结果是不接受,谈判就会彻底破裂,就会导致根本性的违约。虽然在理论上,希腊违约不一定必然导致脱欧,但如果到时欧元区仍置之不问,就可能给其他欧元区国家形成负面先例,鼓励其对过度借债风险不闻不问,欧元区的财政纪律也将荡然无存,所以违约导致脱欧几乎是必然的。
希腊谈判为何这次走进了死胡同?债权人一直将此归罪于希腊政府的不妥协政策,但希腊方面也有苦衷。希腊自从按照国际债权人要求实行紧缩政策以来,六年来经济持续萎缩,国内失业率高涨。因为救援方案要求希腊削减养老金等福利开支,导致希腊国内怨声载道,齐普拉斯领导的激进左翼联盟才得以上台。国际债权人对希腊的要求,一直被国际主流媒体表述为“经济改革”,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改革对希腊的经济复苏是有害的。美国和欧盟在遭遇突然降临的经济危机时,无一例外地实行了宽松政策,唯独执意要求希腊以大规模紧缩来摆脱困境,令希腊苦不堪言。
不可否认,希腊2009年陷入危机确实与其政府政策失当、过度举债有关,但六年来希腊基本遵守了债权人要求,削减政府开支,增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把国有企业私有化,精简官僚系统等等。但紧缩政策并未换来经济复苏和财政状况的改善,已被证明是一条死路。与希腊人曾经犯下的过错相比,现在受的惩罚似乎过重了。
虽然脱欧可能给希腊金融、经济乃至社会形势带来短期混乱,但只要恢复德拉马克和独立的货币政策,希腊还有机会通过货币贬值和国内经济调整逐步走出危机,而继续紧缩是看不到光明的。对欧元区来说,因为本轮希腊危机已经持续数月,市场对希腊脱欧风险的预期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反映在了价格中,所以如果脱欧真的发生,也未必会带来很大震动。另外,希腊只占欧元区经济总量的1.8%,脱欧其实更多是对欧洲一体化信誉的冲击,不会引发过大的经济损失。其他“欧猪”国家可能受到一定感染,但冲击波也可能是有限的。对于IMF这样的机构而言,希腊所欠那点债务的违约也不是大问题。如果各方逐渐意识到这其实更符合共同的最大利益,那么脱欧真的会成为大概率事件。(编辑 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