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动荡之后更应完善监管
特约评论员 韩旭
自6月15日至7月8日,中国股市上证指数从今年高点5178点跌至3500点下方,跌幅达三分之一。然而在中国政府强力救市的干预下,股市避免了更大的崩盘,并规避了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场行动维护了股市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
从7月9日开始,一系列救市措施开始起到效果。到7月14日为止,连拉四根阳烛,上证指数区区几天之内再次站上4000点之上,而创业板更是再现牛市景象,连番大涨,绝大部分未停牌的股票都是以涨停收市。但是在股市上涨中,似乎也存在一些市场投机趋势抬头的情况,这验证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好了伤疤忘了痛”,尤其是对风险规避意识较弱的投资者来说,而这是应该警惕的。
历史往往是惊人的相似,为了避免股市一些局部的投机效应再激起市场参与者的某种“赌性”,中国有必要从监管方面加以完善,以防再次出现非理性繁荣的局面。
首先,政府要尊重市场、敬畏市场,要承认市场自身存在着固有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本次牛市一度被称为“改革牛”、“政策牛”,这中间固然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将这一判断绝对化显然是夸大其词的。在本次股市风波之前,一些盲目乐观的言论,掩盖了实体经济不振的事实,误导了投资者,使投资者错误地形成了仿佛牛市有国家担保的心理,从而形成了一窝蜂看涨的道德风险。
其次,监管者应考虑混业监管。本轮牛市在很大程度上是“杠杆牛”,即资金充裕且加杠杆推起的牛市,而这些资金绝大多数都来自银行体系。这就给监管带来了难度。因为证监会能监管市场和券商,但无权监管银行。监管部门之间沟通的复杂和对越界监管的担忧,导致了对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监管不力,或者错误估计,因而无法阻止资金杠杆在牛市中快速吹起泡沫,在危机时,又加速泡沫破灭。为了防止这种危机再次发生,监管部门应考虑建立混业监管机制,比如像有些研究人员提出的金融委员会制度。
再次,应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政府和监管部门应该关心股市在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实体经济方面起到的作用,而不应该只看到股市的涨或跌,不应通过任何方式对股市走势进行明示、暗示。即便在发生危机,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爆发,需要出手救市时,也应该在一定框架内进行,救市救的也应该是流动性,而不是股价高低。
最后,政府应该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和理性引导。通过对危机经验总结,引导投资者敬畏市场、尊重市场,扭转投资者盲听盲信、过于依赖国家的局面,树立起盈亏自负的正确价值理念,重点宣传杠杆对个人投资者的高风险和潜在危害性,建立理性的投资群体。
每次危机都是宝贵的经验教训,为了避免悲剧再次上演,我们应以此为动力,汲取教训,在金融创新、金融改革的大背景下,尽快推动制度、机制的变革。(编辑 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