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消费者业务 上半年同比大增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华为消费者业务 上半年同比大增

见习记者 倪雨晴 深圳报道

7月22日,华为消费者业务发布其2015年上半年业绩,今年上半年消费者业务的销售收入为90.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69%。根据华为此前的半年报,公司整体营收为1759亿元(283亿美元),其中,消费者业务的收入占比达到32%。

从手机出货量来看,根据华为提供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其智能手机发货量为4820万台,同比增长39%。同期,小米公布其手机出货量为3470万台,增幅33%;根据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老杳提供的数据,上半年vivo出货量为2000万台,Oppo为1600万台。在消费者业务成立的第四个年头,华为开始逐渐领跑国内手机厂商,争夺全球手机的市场份额。

对于上半年消费者业务的增长,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这是华为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以品质为核心,坚持研发与创新的结果。他提到,“这几年华为在研发上投入了很多资金,目前还没有真正爆发出来,估计今年秋天到明年会形成一个爆发期。”

但他同时坦言,与苹果相比,华为还是有一定差距,“在中国手机市场上,华为手机的利润赶超苹果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

由于业绩增长,华为消费者业务2015年的销售收入预期由160亿美元上调至200亿美元。

攻克高端市场

消费者业务的增量主要来自华为在手机市场的拓展。根据知名调研机构TrendForce公布的报告,201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3.04亿台,在全球市场,三星手机出货量占比达26.8%,排名第一;苹果以占比16.4%排名第二;华为以7.6%位居第三。另据GFK数据,今年6月华为以15.2%的市场份额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据悉,由于手机出货量和ASP(平均零售价格)的提高,上半年华为手机业务收入为72.3亿美元,同比增长87%;此外,移动宽带终端与家庭终端的收入达15.3亿美元,同比增长17%。

其中,中高端产品出货量的突破是关键。根据华为方面的数据,上半年中高端智能手机出货量占比为31%,占消费者业务总收入的42.9%,包括Mate7、P7等在内的华为旗舰手机销量均超过500万台。而在2014年,华为中高端出货量占比为18%,2013年为12%。

事实上,不少国内手机厂商目前正纷纷转向中高端市场。Oppo、中兴等都有3500元以上的机型,苹果和三星更是在这一市场独占鳌头,这种情况下,介入终端较晚的华为是如何突围的?

余承东告诉记者,这与聚焦精品和研发投入息息相关。据了解,从2011年至今,华为的智能机机型减少了73%;另外,销售收入的10%用于研发,2014年的研发投入达到12亿美元。余承东表示,“消费者业务4年来一直坚持精品战略。华为用了几年时间才逐步实现转变,开发机型也经历过很多失败。”他认为,今后3到5年,大部分手机终端厂商都会消失。

老杳认为,除了走精品化路线,产品差异化也是华为业绩增长的原因之一。基于华为公司的技术资源,其在处理器、待机、散热、信号、指纹识别等方面均具有优势。此外,华为去年开始对线下渠道的投入很大,从一二线城市开始布局,逐渐深入四五线。

“华为的中高端手机出货量国内国外差不多各一半,和苹果、三星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在中国总量上虽然我们超过了三星、苹果,但是无论在国内还是海外,苹果高端手机的出货量还是比我们多。”余承东表示。

据悉,2015年下半年,华为将重点在西欧等海外市场进行投入,尤其是提高中高端手机的市场份额。对于久未攻下的美国市场,华为将慢慢地加大投入。

搭建生态系统

当下的手机市场,已经从功能机时代转向智能机时代,余承东认为,下一代手机会是智慧型手机,拥有人工智能的特性。

“(未来的手机上)将有大量的传感技术、人机交互技术。另外,智慧型手机有强大的处理能力,最核心的是它背后的大数据和云服务。华为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研发。”余承东对此信心十足,并表示华为将成为智慧型手机的引领者。

据了解,华为已经在智慧手机的关键技术上进行布局,具体包括四方面,分别是感知、智能、连接和交互。在感知方面,包括传感器、人和物识别、3D扫描;在智能方面,包括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情景智能平台;在连接上,有loT平台、多协议、全制式;交互技术则包括虚拟现实、增强现实、360度沉浸式。

事实上,不只是华为,各大手机厂商也在纷纷布局生态系统。余承东认为,生态体系需要靠整个行业来构建,而不是靠某一家公司,真正的业务生态要靠大量的APP实现,需要大量的业务内容合作伙伴。

其中,华为的作用是一个平台,不论是智能家居还是智能硬件,华为将提供通信连接能力,余承东表示,“我们会为智能家居、智能生态提供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提供芯片级的支撑。”(编辑 黄锴)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