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上半年放贷6226亿 “标准化”信贷产品将移至线上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李玉敏;张杰 2015-08-07 06: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工行上半年放贷6226亿 “标准化”信贷产品将移至线上

本报记者 李玉敏

实习记者 张 杰 北京报道

工商银行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高志新于8月6日在银监会召开的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透露,该行上半年新增本外币贷款6226亿元,增幅5.6%;累放贷款4.65万亿,相当于新增量的8倍,其中收回移位再贷1.02万亿元,加上新增实际新投放信贷总量达1.6万亿。

“互联网金融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方式。”高志新称,工行正在对信贷服务模式进行一系列创新,其中之一就是借助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手段,将信贷业务划分为“标准化”和“专业化”两大基础类别,实行差异化经营管理。

将“标准化服务”搬到线上是工行未来的趋势。据介绍,对一些基于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三流合一”,额度相对较小、适合标准化作业的信贷服务,工行将重点通过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开展纯线上融资服务。专业化信贷服务,主要是针对一些复杂的大客户、大项目和大宗信贷业务。

将成立网络融资中心

线上信贷产品,工行已有面向个人基于消费的“逸贷”、面向商户的“公司逸贷”以及面向小微企业的“网贷通”等产品。最新数据显示,逸贷余额超过1900亿元;网贷通已累计向7万多家小微企业发放贷款1.73万亿元,余额超过2000亿元;公司逸贷累计发放贷款87.3亿元。

高志新表示,“今年上半年,我们又对这类标准化信贷产品进行全面整合、整体开发,以逐步实现纯线上、集约化经营”。

今年6月,工行成立个人信用消费金融中心,重点发展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全线上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宣布,9月将正式挂牌成立网络融资中心,全面开发运营面向个人和法人的标准化线上融资产品,特别是适应小微企业“短频急”融资需求的线上融资产品。

工行小企业金融业务部总经理熊燕也表示,通过互联网技术来服务小微企业,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是福音。她以小微企业电子供应链融资产品为例,工行通过其业务系统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的ERP系统实时对接,将网络融资完全嵌入供应链交易中,通过信息流、物流及资金流信息的相互验证,为小微客户办理信用融资。大大提高小微企业申请贷款、银行审批、回笼货款的效率。

熊燕表示,目前在工行的11万亿贷款中,通过互联网、网络融资的产品占比约4%-5%。未来,工行还将进一步研发推广线上融资服务。

关于线上小微企业信贷的风控方面,熊燕表示,工行主要利用大数据。据介绍,从2007年开始,工行就建设数据库和集团信息库“两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了对全部客户、账户、交易等信息的集中管理,目前存储的数据量超过1300万GB。对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数据的完整积累长度分别超过了8年和6年。此外,工行还引入行业共享数据、工商登记、海关进出口贸易、外部欺诈、网络舆情等外部信息。

据熊燕介绍,目前,工行已实现了对全行超过10万亿信贷资产和每年8万亿-9万亿累放贷款的动态风险监测和实时预警控制,并能全流程监测到每一个机构、每一户企业、每一笔贷款的具体运行情况。

“融e购”

交易额增26.8倍

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比较迅速的国有大行,今年3月,工行高调发布“e-ICBC”互联网金融战略。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融e购”电商平台交易额累计达到2044亿元,同比增长26.8倍。“融e联”即时通讯平台用户总数达到130万户,“融e行”直销银行平台交易额突破230亿元,整体呈现加速态势。

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侯本旗也坦言,“融e购”商城现在初创期,和经营了十几年的电商平台有一定的差距。“融e购”平台最大的特点是双边效应和网络的外部吸引。作为银行,工行更关注的是交易延伸的机会,比如结算机会、融资机会和获取新客户的机会。在“融e购”商城上经营的商户有1/3原来不是工行的客户,现在全都转化为工行客户。

至于工行的直销银行是否有成立独立法人子公司的打算,侯本旗表示,“至少现在还没有这方面的考虑”。他还透露,工行正在打造另一个更大的平台便是“网络银行平台”。

工行正在重构的网络银行平台上,首先整合了柜面、网银、手机银行等服务系统,做到一个用户名、一个密码、一个账户体系的统一。其次,打造开放式的平台,设想是通过API的标准接口,把工行的网银平台向基金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甚至其他银行等金融同业开放。

(编辑赵萍,如有任何建议及线索,请联系邮箱:zhaoping@21jingji.com)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工商银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