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信义: 集团化大资管机制下,银行应消除通道思维
本报记者 王俊丹 上海报道
近年来,随着金融的改革和发展,国内主要银行已经从单一的商业银行向综合化的金融集团进行转型,资产管理是金融业务当中流程环节多、涉及上下游机构多、权责关系较为复杂的业务,商业银行的集团化发展,将使得资管业务在各个环节、在集团内部就能够完成,成为一种可能,对资管业务带来了很多利好的变化。
银行集团化方向下,大资管业务如何发展?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在21世纪经济报道和浦发银行联合主办的“2015年中国资产管理年会”上提出了4个发展路径探索。
第一,合理构建集团化大资管的业务链,集团各机构要重新定位,银行与资管公司、信托基金投行等应发挥各自的特长,整合交叉重叠的业务,集中精力聚焦各自的专业,通过对业务链条的梳理,将各机构的优势与特色业务组成一张完整的大资管业务网络,覆盖资产管理的整个生态圈,通过对各类客户的梳理,将整个银行集团的大资管业务体现在同一个客户的服务方案当中,实现各机构联动营销和产品的销售。
第二,努力做好集团化嫁接下的大资管机制的配套。以往商业银行处于资金和部分资产的最上游,在合作中将各类机构看作是通道,在集团化的情况下要逐步消除渠道思维。
在业务方面,银行应该立足于资金组织者和供应者,将资产的筛选、产品设计、风险收益、营销推广等环节,分配给业务链上具有相对优势的机构来完成。
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外包委托管理,综合拓展等模式,整合集团内各机构的资源,以相互收取代理费内部转移计价分成等方式,调动集团内各个机构的积极性。实现集团的利益最大化。
人才队伍方面,大资管是当前金融人才流动加快的重要因素,开展集团内人才流动机制的建设,将有助于稳定集团的人才队伍,并且也有利于人力资本的保值和增值。
第三,与成熟的市场相比,我国居民的全球化资产管理配置格局没有形成,海外有较大的释放空间,同时有一些金融产品的创新实验,由于环境的限制,只能在境外开展,目前商业银行通过离岸牌照下的资管业务已经成为资产管理业务重点探索的领域之一。在银行集团化整合以后,集团内各个子公司的海外窗口也应该统一运作,成为跨境和跨业创新的试验田,推进资产管理国际化的进程。
第四,打造新型风控模式。商业银行专长于信贷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资管的业务投资方向,正处于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当中。银行集团必须建立与此适应的风险管理的新体系新理念新文化,在风险的类型上关注信用风险的管理,也要关注投资风险的管理。
在风险监测上,要继续做好贷后检查,同时也要加强对各类资产价格的管理。在风险和手段上要注重抵押和担保,同时要学会新型的风险缓释手段,在风险控制能力方面,要构建好各个机构间协同的互助的风险防控体系,使整个集团的风险防控能力实现1+1大于2的效果。(编辑 王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