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高校预决算显示的“贫富”差距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理性看待高校预决算显示的“贫富”差距

本报评论员 祝乃娟

据悉,某网站对教育部部属高校2014年度经费的预决算情况排名情况,引发了很多网络转载。根据该“排名”,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年度经费超百亿元,遥遥领先于其他高校;在年度收入上,四校均超过了80亿元,而其他高校大部分在50亿元以下,甚至有过半高校年度收入不超过20亿元;而在支出方面,四校均超过70亿元,清华甚至超过百亿元,其他大部分高校的年度支出依然在20亿元以下。

有高校校长直言,不同高校间的“贫富”不可能一样,因为“学校的目标不同、百姓的期望不同,产出的贡献也不同。”这显然也是事实,无论是211还是985工程,其中都寄托着国家对于打造一批优秀高校的期望;本来,高校之间的质素也是很不相同的,要不然招生时就不会存在一本、二本、三本之分了。

一些网友感慨高校“贫富”差距之大,恐怕主要是源于高校经费预决算透明度不够,加上近年来频频见诸报端的科研经费腐败现象。因此,他们关注的根本,其实并不是“贫富”问题,而是高校预决算的透明度问题,以及知名高校的投入与产出问题。

坦白说,很多知名高校实际花的钱可能还不止这些,因为越是知名的高校,其募集资金的能力越强,吸取各种优质资源的能力也最强,这并无可厚非。重要的是,需要借着教育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改革把高校财政等系列问题理顺了,比如高校财政支出的透明度、教师的薪酬,以及课题费制度的合理化,等等。以上问题,对于那些不知名的高校来说也是同样,并不是它们的预决算显示出它们花钱少,那么它们就一定是效率高的,对它们来说,同样需要借着宏观层面制度改革的背景理顺高校财政。

关于“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前坊间曾有消息说要取消,不过教育部否认。坦率地说,在对一批资源较丰富的知名高校进行了集中投入与支持之后,应该更系统地估算投入与产出的效率问题,逐步淡化这种财政支持,淡化才是更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意:推动教育资源投入的均等化。前面也说过,越是知名的高校募集资金的能力越强,应该不断完善高校募集社会资金方面的法律与制度,鼓励它们合理合法募资的能力,这也是大学制度改革中高校去行政化中的重要一环。(编辑 张立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