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回流: 7月来国有大行理财规模平均普增千亿
导读
资金从股市回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投资者投资方向从股市转向类固定收益产品,其二是银行理财资金投向股市的部分回流,包括优先级配资、打新等。有股份行资管人士表示:“银行已经做出投向结构调整,资本市场方面倾向于量化对冲和大股东增持,其余部分都在缩减。”
本报记者 王俊丹 上海报道
在7月指数大跌之时券商的调研报告中,多家银行都反映3300点是配资的集中平仓区域。
8月24日、25日连续下跌后,这一指数关口被击穿,理论上通过配资优先级进入资本市场的理财资金将面临冲击。
但对于存量优先级配资的风险情况,一位股份行资管部人士认为:“现在沿用当时对压力点的判断难说可以应用到现在。首先经过6月底到7月初的下跌,主动平仓退出的不在少数,其次,没有退出的在上一轮救市过程中,也多选择主动减仓,这个计算根据银行配资盘的建仓时间估算,可能没有把仓位考虑进去。”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股市的大幅波动也撬动了银行理财规模上涨。根据银行人士提供的数据,7月以来,国有大行理财产品规模平均增长10%,增长幅度在1000-2000亿;城商行等规模相对较小的银行理财规模增长15%-20%。
股市配资回流,加上理财业务规模增长,站在银行的角度,相比股市的波动,银行更关注未来的资产投向。面对无风险收益率下降、资产端匮乏,银行理财再次进入一个调整探索期。
7月资金开始回流
对于银行理财来说,资金从股市回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投资者投资方向从股市转向类固定收益产品,其二是银行理财资金投向股市的部分回流,包括优先级配资、打新等。
根据各银行在中国理财网进行的产品登记数据,今年3-5月,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分别为2020只、2014只、3170只,6、7月发行数量分别为4870只、6400只,8月份截至25日共发行4390只产品。
从发行数据来看,7月份开始银行理财发行量明显增长。
一位国有银行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下半年以来各家银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从已出7月份的数据来看,几家大行分别增长约1000-2000亿。”
在今年上半年A股一路走高的时候,银行理财业务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一边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股份行规模直线攀升,另一边国有大行的理财规模增速则明显放缓,个别银行规模甚至出现下滑。另外,一位城商行资管部副总表示,从数据来看,7月份大型银行的理财业务规模增幅约10%,城商行的规模增长普遍在15%-20%。
7月初曾有券商人士测算,银行体系配资规模伞型+结构化+两融受益权合计约1万亿。
这个数字得到多位银行资管部高层的认可,但对于现在的存量规模尚没有明确统计。有股份行资管人士表示:“银行已经做出投向结构调整,资本市场方面倾向于量化对冲和大股东增持,其余部分都在缩减。”
债券仍是银行资管“主食”
缩减入市资金相当于暂别了一类高收益资产。相应的股市下跌也影响了银行理财的收益率,目前没有收益相匹配且能成规模投入的方向,只能先投向收益更低的资产。
某大行资管人士坦言,无风险收益率下降,资产端略为匮乏,其理财资金从打新基金赎回后,就直接投向了货币类资产。
下一步投哪?银行资管仍会将债券作为“主食”。
对于投资债券,银行不做直投,通过与券商、基金合作,以MOM、FOF的形式做债券委外投资,可以放大资产端收益。
两者都是多管理人基金,MOM是指管理人的管理人基金(Manager of Mangers),即资产管理人通过长期跟踪、研究其他投资经理的投资过程和风格,挑选多位符合自身要求的投资经理,以子账户的形式进行委托投资。FOF(Fund of Fund)是基金中的基金,以精选基金组合为投资对象。
“产品中会加入一定比例的杠杆,理财资金投资收益率约6%。”一位银行资管人士表示,“这种模式多年前已经存在,只是当时银行直接做债券投资就能获得较高收益,应用并不普遍。今年下半年,这种模式可能会被银行普遍应用。”
另外,目前量化对冲也是银行资管研究的重点。银行量化对冲配资最高杠杆比例可达1∶9,普遍杠杆率在1∶5左右,单一资管计划模式对劣后资金的要求多介于3000万-5000万,期限一般为一年,银行理财资金收益率在7%左右。
但上述人士也表示:“量化对冲、上市公司股东增持,以及资产证券化,都是方向,也陆续有落地项目,但现阶段都难以成规模的投资,对于未来哪类资产能成为主力,还要看市场趋势的变化。”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