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可在科技领域 加强合作
与其猜疑,不如合作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日前,美国司法部撤销了对美国天普大学华裔教授郗小星的指控,原因是他们弄错了最核心的证据。今年5月,郗小星被指控向中国输送敏感超导技术。此前,美国司法部还曾指控华裔水文学家陈霞芬涉嫌窃取政府机密数据并输送给中国,但今年3月,检方同样在开庭前突然撤诉,原因也是找不到证据。
过去几年,奥巴马政府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与科技实力做出的反应是对抗性的,除了在经济上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谈判以及试图扼杀亚投行之外,还不停地从网络安全以及知识产权领域,对中国进行捕风捉影式的指责,认为中国网络黑客窃取美国企业商业机密以及技术。这种杯弓蛇影的状态,也祸及在美华裔科学家。根据统计,2013年,美国司法部根据经济间谍法案提起的控诉相较一年前增加了30%以上,其中超过一半与中国有关系。
中国在一系列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是让美国感到忧虑的原因,美国保持全球霸主地位的力量之一就是领先的科技,这不仅支撑了美国的经济,也是美国军事力量的来源。美国在因金融危机而陷入停滞后,提高了对中国的警惕,因为中国经济面临转型压力,是最需要技术创新与科技突破的时候,美国怀疑中国会“偷窃”美国的技术走捷径;而且,如果中国得益于获取外部技术而实现产业与军事武器的升级,那将使美国在未来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位置。
正是在这种逻辑下,奥巴马政府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不断指责中国网络黑客窃取美国技术,司法部门也对华裔科学家表现出明显的“种族偏见”,甚至达到失去理性的程度。这是一种恐吓战略,即通过持续无中生有的指责避免真的会发生“技术失窃”。与此同时,这也是一种抹黑策略,暗示中国的技术发展得益于“盗窃知识产权”,损害中国形象。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管是斯诺登还是维基解密,都不断曝光美国对别国存在长期网络侵犯,包括对德日等盟友的监控。
在网络世界,如何判定网络黑客的真实身份非常困难,西方国家大部分对中国的指控并没有证据,是一种“政治审判”。这对中国非常不公,尤其是很多国际黑客利用中国IP地址或操纵中国僵尸电脑作案,而且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网络安全受害国之一,不管是商业机密还是科学技术,都是外国黑客的目标。
因此,与其相互猜疑,不如合作应对网络世界的安全问题。如果美国一味指责中国而对中国合作建议置之不理,美国将会暴露其在维护网络安全上的道德虚伪。美国人不应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在网络安全上拥有道德制高点,事实上,只不过是“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编辑 欧阳觅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