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放缓后, 政府购买社会 服务何去何从?
中山大学副教授 陈永杰
最近出版的《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预测,明年中国劳动力投入增长率将为负。如果把此前各类统计中,退休人口的急速增长和这个数字结合在一起看,不难发现,工作年龄段的人口与退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此消彼长,结果是老龄化现象已然发生,与此相关的社会服务的需求均将大幅增长。
本来我们是不需要担心的。不同省市的地方政府早就开始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部分沿海城市投入在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金额早以亿计,甚至部分区也投入过亿,此现象被喻为社会服务发展的“大浪潮”。然而,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当下,这些城市的财政收入亦将收紧,在跟着下来的几年,它们在社会服务领域的投入显然不能维持此前增速,甚至可能倒缩回去,出现“退潮”现象。
然而,分析这个问题切忌一概而论。就像一个家庭,家境好的时候大鱼大肉,一旦拮据,鱼肉开支会减少,但米饭恐怕不能减少,甚至要加回来。同样地,如果一些地方投入的“退潮”势难避免,要问的是哪些社会服务会因为出现在潮汐带而搁浅,哪些领域则完全不用担心。
在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之中,有一些“底线”无论如何不能压缩,几乎是所有社会政策学者的共识,在当代中国,这起码包括了医疗、低保和养老等这些传统领域。事实上,从地方到中央,对这些领域的注意力和财政投入都很大,慈善立法在推动之中,针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服务也在持续推出新措施。在这些领域,并不存在“退潮”,或者讲他们在潮汐线以下,几乎不受经济放缓的任何影响。
然而,在一些被冠为社会建设的领域,尤其是各类社会工作投入,却可能会因为“退潮”而暴露在潮汐带之上。这里的根本原因是这些领域的成本效益参差不齐。在一些沿海大城市,购买社会工作的总额不但远高于公办养老服务的投入,甚至是公办托儿服务的数倍以上。然而,对于家庭而言,给老人找养老院床位,给小孩找幼儿园,却显得更迫切。事实上,对于这些城市的普通老百姓而言,如果非得在幼儿园阿姨、养老院护工和家综社工之间作一个取舍,恐怕很多人会选社工。这里就要返过来问,这些年投入到社会工作上的经费的绩效为何不高?
因此,“退潮”未必影响很大。如果能正面地看,在一些一直绩效不高的领域,叩问成本效益,大有挤掉泡沫的好处。如上文所讲的社会工作,在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均是一个必须由该专业学位的毕业生考取专业资格后方可从业的行业,但在中国,由于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的程度却非常低,难以保证服务的专业水平。“退潮”之下,这些领域必将大浪淘沙,汰弱留强,拒绝改善团队专业水平的机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只能走向末路。那些对专业有所追求的机构,不但在剧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样重要的是“专业”的其中一个反映,是他们毋须完全依赖财政投入,练就出社会筹资的本领,闯出一片新天地。
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不宜持续“高烧”,“退潮”不啻也是一种结构调整,不妨拭目以待。(编辑 祝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