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效率与实用主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钟伟 2015-10-13 06:06:56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开放,效率与实用主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钟伟

目前对中国经济的解读,存在着一种三步曲轨迹:第一步是一些人对GDP增速的怀疑,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GDP增速,并且坚信自己对经济增长的实际把握,比官方数据更真实。第二步是对危机甚至大萧条的恐惧情绪不减反增。可控但缓缓下沉的经济运行轨迹,是否意味着最终难以摆脱大萧条?这样的恐惧在抬头。第三步是对休克疗法的再度关注。人们容易观察到,下行根源在于政府和国有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总体上不及私营经济,宏观调控本身并不能改善资源配置,如果浪费渐进改革的战略机遇期,那么休克疗法将是唯一选择。

我们来看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简单框架,进而可以讨论投资、工业、消费、房地产以及宏观调控正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可能趋势是什么。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蓬勃,跃升为GDP超过10万亿美元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什么导致这种奇迹的发生?

首先,之所以要改革开放,是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标签。就国家对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掌控能力而言,改革前后未曾发生本质变化。

其次,改革开放前是大一统的国有经济、少量的集体经济、微量的合作经济和个体经济,但这么纯粹的国有经济体系并没有带来经济奇迹。1978年之后,个体户、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等逐步发展,或者说非国有经济逐步发展,行业垄断有所打破,真正带来新鲜活力的,是非国有经济,并进而推动了国有经济自身的变革。

再者,我们可以排除精巧的战术安排。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达成经济发展,并没有精巧设计的所谓改革顺序和时机。简单来说,就是摸着势头过河、猫论和翻番论。其中翻番论将沿用到2020年。来自实践的实用主义,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典型特征,用正统语言来说,叫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因此,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可以大致否定三个因素:一是体制及改革;二是国有因素,血统纯粹的国有经济从1949年以来尚未能证明其巨大成功;三是顶层设计,经济体制改革是群众智慧、官方推动、实用主义,难以观察到特别精巧的小圈子顶层设计。

任何改革都是艰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艰难总结的基础上,逐步推动改革的。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3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混合所有制、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这些都从实践中来。

任何开放也都是艰难的。前苏联解体后,全球化从1990年代初迅速推进,为中国这样的大国选择外向型发展之路提供了难得机遇。即便这样,开放之路也是一波三折。

但是30多年来,中国经济确实发生了惊人的变化,原因也许可以概括为:一是对市场机制和私营经济的容忍、认可和保护;二是对国际经济的积极参与和融合,尽管开放充满风险和代价;三是体制对改革和开放的口头和实际的支持,尽管这种支持时有阻力,甚至有时发生波折。

考虑到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因此,是继续尊重市场机制、打破垄断、拥抱私营经济和企业家精神还是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经济为要务,是继续尊重现有国际秩序、对外持续深度开放还是用疑拒的目光画地为牢,将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命运。

改革+开放+实用主义,增强了政体和政党的正当性,而不是相反。改革开放以来,是实事求是的改革和开放使中国经济呈现奇迹。

现在中国经济在经历次贷危机以来的长周期的景气下行。当下的经济运行,从经济指标看,与1998年-2004年有些依稀的相似性。两个时期都充满悲观气息。如果说有不可比性,那是2004年中国经济呈明朗化的起势,而现在则不同。

如果坚持实用主义、群众智慧的改革开放,一些挑战也许可避免或可缓解。(编辑 欧阳觅剑)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