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重在预期和传导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杨涛 2015-10-21 06:08: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货币政策重在预期和传导

通过有效预期管理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功能

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 杨涛

日前公布的统计局数据显示,三季度的各项指标虽然有的好于预期,但是能否筑底的前景仍然有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货币政策除了继续维持已有的适度宽松势头同时,重在实现两方面的完善。

首先,是更有效地传递政策信息、明确政策姿态,从而有效地引导市场预期,弱化各方的悲观情绪。我们看到,预期在宏观经济学和政策制定理论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其基本原因在于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通俗地说,如果在当前经济相对低迷时期,如果市场主体的认识趋于负面,则投资和消费倾向则会进一步下降,从而推动经济继续下滑。

货币政策由于对短期经济波动的作用更大,因此成为影响公众预期的核心要素。反过来看,合理预期、时滞、制度因素等也能成为货币政策效果的干扰。去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不断丰富,货币政策操作的能力也在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政策思路的持续性、公开政策目标的准确性等,都还有待提升,这样有时会扭曲市场的预期判断,有时则带来政策似乎在“左右摇摆”的认识。对此,需要高度重视这些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因素,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减少多重目标下的相互干扰,最终呈现更加简洁明确的政策规则,才能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就今年四季度的情况看,显然也还需要适度宽松来引导预期,但与此同时,也需推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因为就去年以来的情况看,无论是当银行资金大量流入资本市场,出现“脱实向虚”,还是部分银行机构出现的“惜贷”的问题,都表明,还要努力真正使资金流入到亟需支持的实体领域,需要努力来打通金融“血管”里的“血栓”。

要促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通畅”,一是要完善相应的基本要素,如继续优化货币政策工具和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等问题;二是重在解决某些矛盾问题,如货币政策中的价格政策与数量政策的非联动性、银行“脱媒”带来的主传导渠道弱化、电子化和金融创新使得货币口径发生变化等;三是尽快减少乃至消除各种行政性因素,如对信贷规模的隐形控制、货币金融市场的各类价格约束、信贷市场与债券市场的割裂等,为市场化的资金配置创造条件;四是加快完善以支付清算体系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真正使得货币政策操作与传导获得更加统一、高效的技术与信息支撑。

总的来看,在诸多外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应该重视货币政策传导的“水利设施”,以及通过有效预期管理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政策功能。(编辑 祝乃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