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期要靠自身能力提升来直面问题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调整期要靠自身能力提升来直面问题

现在的挑战在于降杠杆、去产能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稳增长压力越来越大,这与市场的某种情绪形成共鸣,市场对于货币政策继续宽松的预期正在增加。尽管市场上一些分析者以各种数据表明中国降息降准的空间还很大,但逻辑的背后只不过是想掩盖“用货币刺激增长”的目的。

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达到13.1%,新增社会融资规模升至1.35万亿元,均超出了预期。这说明前期降准降息、调整存贷比口径等措施已经释放出足够多的流动性。现在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流动性所能解决的,如果继续增加流动性,反而会制造更大的难题。

现在的挑战在于降杠杆、去产能。当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受制于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地产(二三线城市供给过剩)投资以及出口(外部需求萎缩以及成本上涨降低竞争力)同时回落的时候,消费根本无力抵抗由此带来的冲击。中央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稳定增长的努力,相对于如此庞大的GDP基数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中国实体经济的杠杆率为217.3%,在主要经济体中处于中游水平,但非金融企业的杠杆率123.1%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而且投资减少对上游行业的影响巨大,钢铁、水泥、电解铝、造船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非常严重。与基建、地产相关的行业过于广泛,这进而影响到大部分工业企业的销售和利润,从而导致宏观经济难以遏制的回调。

目前,中国经济寻求结构调整,但是货币政策属于总量政策,虽然通过定向措施希望将增量货币引入三农、小微、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但这些领域恰恰存在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除了政策性银行之外,几乎没有商业银行愿意介入。事实上,目前惜贷现象较多,因为整体经济风险在上升,即使是优质企业也面临经营压力,导致信贷融资需求疲软,使得银行“资产配置荒”特别突出。

在这种环境中,货币总量宽松的边际效应正在下降,如果继续降息降准,不仅可能出现银行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倒挂现象,过剩资金也会制造新的泡沫,继非标、股市之后,现在债市已经呈现出泡沫化,如何疏通货币堰塞湖而不产生新的风险将是一个难题。

日本与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表明,仅仅靠货币政策无法促进经济增长,反而可能掉入“流动性陷阱”。事实上,即使采取更宽松的政策,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不畅通的难题也不可能解决。由于中国货币政策的宽松空间还比较大,因此,各方对货币政策抱有过多期待,这或许影响并降低政府与市场进行结构调整的努力。我们必须经历一个艰难的调整期,这要依靠自身能力提升来渡过难关,货币政策并不是万能的。(编辑 祝乃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