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仍然重要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制造业仍然重要

以前抓住了世界产业资本转移的机遇,现仍可转型再造辉煌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

日前,有网络文章称,据波士顿咨询公司2013年的研究报告,当时在美国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国高5%。2015年,在美国低成本地区生产已经变得和在中国生产一样经济划算,到2018年,美国制造的成本将比中国便宜2%-3%。

但是,这篇文章不仅仅给出这种“纸上谈兵”的判断,而是根据中国江南化纤公司在美国投资过程具体计算两国企业成本,其中土地成本中国是美国9倍;物流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倍;银行借款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4倍;电力、天然气成本中国是美国的2倍以上;配件成本中国是美国的3.2倍;与中国相比,美国无需支付进出口清关成本。而中国人工成本优势已经在逐渐减弱,随着中国税收优惠逐步取消,而美国则提高优惠力度,中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已经不再,尤其是中国一些地方上还有很多杂“费”。

实际上,即使根据两国公开数据,也能大体对比出两国制造业成本的此消彼长。对于中国制造业愈加明显的趋向“空心化”,一种貌似合理的解释是,这是中国经济转型起效的结果,即淘汰那些没有竞争力的低端产业,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但是,这种论调没有注意到,这种冲击过快不仅会淘汰低端产业,连高端的也会受到影响。

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制造业,即抓住了世界产业资本转移、美国低利率制造的需求繁荣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以较低的成本(包括土地等资源、税收、人力等)获得国际竞争力,成为世界工厂。

2008年的刺激计划释放出的货币,大幅提升与地产、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劳动力需求,一些地方的“用工荒”出现了,步步推高劳动力成本,而且,也推高了地产等资产价格并造成持续的融资成本过高以及物价上涨等。与此同时,人民币始终保持强势,再加上税收优惠的取消、环保成本的增加等等,制造业面临一些挑战。

随着全球需求萎靡以及除美元外各国汇率竞相贬值,中国坚守汇率强势,同时又不能逐步降低国内各种要素成本,必然会冲击制造业。中国土地与租金的水平、真实利率以及人工均维持在高位,即使经济增速已经明显放缓。企业们唯一能够掌控的就是通过减少人力来降低成本,而这又会进一步影响经济。

考虑到中国是一个刚刚开始鼓励创新的体制,尤其是教育改革刚刚展开,各种要素价格改革依然困难重重,在创新、转型升级等方面要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面临更复杂的情况,因此,制造业不应该过早放弃。(编辑 祝乃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