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联手平安推出首个 专车“司乘意外综合险” 的三个“为什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作者:李致鸿 2015-10-28 06:04:5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滴滴联手平安推出首个 专车“司乘意外综合险” 的三个“为什么”

导读

一、为什么是平安不是众安?

二、为什么平安愿意为专车提供保险?

三、为什么不是滴滴自保、内部互助保险?

见习记者 李致鸿 北京报道

10月27日,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与滴滴出行联合推出“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下称“司乘意外综合险”)。

具体而言,“司乘意外综合险”覆盖了从乘客上车至目的地下车的全行程,除包括常见的意外死亡/残疾责任外,还包括意外医疗责任、猝死责任。同时,“司乘意外综合险”专门扩大了司机端的保障范围,司机自接单开始,便可享受与乘客相同的保险保障。平安产险提供每人最高120万元的保险保障。

对于业内较为关注的成本问题,滴滴出行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司乘意外综合险”由滴滴平台统一投保,成本暂时不方便对外透露,但不需要司机和乘客额外支付任何费用。

为什么是平安?

对于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与滴滴出行的合作,一位深谙互联网保险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滴滴出行的背后有阿里巴巴、腾讯,但与阿里巴巴、腾讯关系更为紧密的国泰产险、众安保险却没有能够拿到这张几乎非常纯粹的‘互联网保险’的单子,究竟是充分竞争的结果,还是实力博弈的原因?”

具体而言,滴滴出行由滴滴和快的合并而来,阿里巴巴和腾讯是其背后的股东,而众安保险则是由阿里巴巴、腾讯、平安等联合设立的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此前不久,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金服出资12亿元获得了国泰产险控股权。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道,“以众安保险为例,其虽然宣称是互联网保险公司,但线下的核保、理赔等依然需要借助中国平安等保险公司,而国泰产险市场份额并不大,阿里巴巴收购其的时间也较短,发展战略处于规划之中。”

同时,该人士认为,“滴滴出行的体量够大,完全可以进行自保、内部互助,之所以没有采取此类方式,一是监管环境不明朗,二是司乘并不一定认可。”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在国家工商总局今年披露的预核准名称里面,至少出现了12家疑似相互保险的公司,但并没有一家获批。

一位知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此前,平安保险认为专车并不合规,因此一直是平安新渠道(互联网等)而非平安产险与专车公司接触,而且要求比较严苛,要求系统对接等。此次,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与滴滴出行合作的原因,主要在于滴滴出行在上海获得了经营资质的许可证。”

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出行颁发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而这也是国内第一张专车平台资质许可。

专车的车险难题仍待解决

靠谱保CEO吴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滴滴出行推出‘司乘综合意外险’是好事,至少部分风险得到了管控,否则专车保险始终都游走于政策的边缘。”

对此,OK车险创始人齐石亦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司乘市场风险点较多,早就应该有专门的保险产品。不过,此次平安产险上海分公司与滴滴出行合作的保障内容仍然是较为常规,希望以后能够出现更加贴合于滴滴用户场景的创新保险,例如叫不到车的保险、超时不达目的地的保险、绕路挨宰的保险等。”

对此,前述滴滴出行相关人士的回应称:“滴滴出行目前正积极与政府、保险公司探讨合作,开发适合移动出行服务的新型保险产品。”

不过,一位车险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滴滴出行虽然推出了‘司乘意外险’,但距离业内期待的车险还是存在一定距离,短期内恐怕‘破冰’无望。”

事实上,关于专车的保险问题始终是车险市场的难题。按照有关部门规定,私家车不能随意作为专车运营,保险公司可以因其擅自变更使用性质而拒赔,不过,不少私家车在充当专车使用时,一旦遭遇交通事故,便会和乘客协商以其他身份出现,将专车变回私家车,据此来要求保险公司理赔。

该位人士认为:“对于专车平台能不能推出车险产品、能够推出什么样的车险产品还要看政策对于专车行业的定位和空间。”

根据10月10日发布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与《关于深化改革进一步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车辆、平台公司需要获得道路经营许可证,并且车辆需要获得营运证;私家车辆进行运营属性需要变更为营运车辆。

齐石建议:“滴滴出行应该在‘司乘综合意外险’的基础上,先推出场景化的保险产品,然后再去考虑车险产品。”

(编辑:曾芳,如有意见或建议,请联系zengfang@21jingji.com)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平安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