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无战事
文/袁俊
日历翻到半年前,携程与去哪儿的谈判刚刚撕破脸,人们很难想象半年后的OTA两大巨头会用如此戏剧化的场面握手言和。促成携程与去哪儿化干戈为玉帛的原动力,来自两个层面:其一,资本市场逐步进入寒冬,对烧钱如流水的OTA巨头来说,都有逐步顶不住的危机感;其二,这一次站出来调停的百度,是商业层级比OTA更高一筹的搜索引擎巨头,“流量”筹码为最终双方的妥协提供了真金白银的利益刺激。
这不是第一次“强强联合”。互联网行业的观察者们有幸见证了“58”与“赶集”的相拥、“滴滴”与“快的”的合并,这一次终于目睹了在线旅游的超级整合格局。
“合并”将促成的是细分行业空前的商业航母问世,笔者认为,其带来的直接驱动力有以下四点:
第一,竞争内耗成本大规模降低。去哪儿也好,携程也罢,尽管身处边界不断扩展的互联网旅游行业,却为市场份额的争夺而不断厮杀着。这种“厮杀”背后的含义是为获取用户不惜一掷千金,折射到财务报表可见,OTA领域的每一家公司的市场费用都直接导致巨额损益变化——“合并”未必能带来盈利,但“合并”导致的竞争降温,会直接帮助亏损收窄,乃至于转亏为盈。
第二,差异化布局,深耕细分领域。虽然人人都知道携程与去哪儿的业务有所不同,前者发力于商旅人士,后者着眼于搜索比价,可携程与去哪儿毕竟存在着高度重合的用户人群,“合并”的潜台词是两者会在互补业务上形成桌面下的默契与妥协,分别针对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进行深耕。
第三,OTA大势已定?携程与去哪儿本次合并后,OTA领域最恐怖的巨无霸已经问世。如果说前些年OTA还处在野蛮生长期,还是群雄乱战,而今一家独大的信号已经一目了然。从此行业再无硝烟,剩下几家也会感受到压力倍增,不排除BAT巨头再入大手笔搅局的可能。
第四,“垄断”从来不是绝对的贬义词——首先,就算携程和去哪儿二合一,也尚未达到“垄断”的层级,“垄断威胁论”的倡导者可以洗洗睡了;其次,“垄断”只是中性词,而“垄断”背后的资源议价权,究竟是造福市场还是造祸市场,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相信本次合并对于旅游供应链必有影响,对下游旅行产品提供者来说,却不一定是坏事。
回顾这一轮合并,最应该恭喜的是百度,没错,就是近年来资本市场动作频频却一直没做出什么漂亮活儿的百度。身为中国互联网三叉戟之一的百度,在2013年和2014年资本端出手频次虽低于阿里系与腾讯系,却也不乏惊人之作,譬如19亿美元对“91”的收购,再譬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团购巨头糯米,均被看作能对百度生态构成有效补全的神作。遗憾的是,百度系始终在战略整合层面速度堪忧,就是只看得到收购,却看不到收购背后形成“1+1>2”的明显战略结果。而今的91已逐步消沉,而百度发狠投200亿到糯米,也是在沉寂很久之后的反扑。沉寂期间,美团的独霸格局愈发明显。
不过,如今的百度已拥有着OTA细分市场携程与去哪儿的双雄筹码,而消费者在OTA的流量入口面上,恰会在百度地图,百度搜索,百度糯米等旗舰产品上产生可观的优质流量。携程也好,去哪儿也罢,均有机会从百度给到的流量资源中获取属于自己的商业利益。对百度来说,协调好本次整合之后的流量分发权,将在互联网旅行领域形成隐形头牌的角色,暗然压制阿里与腾讯不止一个身位。
有一个信号值得肯定:用烧钱方式,换取市场份额——这种活儿只能阶段性帮助OTA企业存活,而非长久之计。本次合并的信号是,携程与去哪儿终于手拉手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而百度也该暗笑自己终于做了一笔不错的买卖。
(作者系牵牛信息科技联合创始人/总裁,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编辑:黄锴,如有意见建议请联系:huangk@21jingji.com)